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音乐课程标准 >

课改案例:音乐没有“标准答案”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音乐没有“标准答案”

作者:义乌稠州中学 朱艳玲

本学期,我在第四单元《乐海泛舟》的教学中,尝试了一节开放性的音乐欣赏课――《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为了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我先介绍了作者及其歌曲《鳟鱼》,并引领学生唱一唱歌曲的第一乐段后,才开始欣赏。下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片断。

“同学们,《鳟鱼钢琴五重奏》风格独特,艺术性强,下面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整首乐曲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听完后谈谈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

接着,伴随时而抒情时而激烈的旋律声,我发现有的在闭眼静听,有的随着节奏不住点头或摆动身体,也有的边听边用手模仿不同的乐器演奏。这时,我又注意到有一位男生的手一直没有闲着,一会儿模仿钢琴弹奏,一会儿模仿小提琴演奏,一会儿又模仿大提琴演奏。看那模样,可爱极了。同学们的动作随着一次次的变奏在变化着,轮换着。我想:他们正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

欣赏完毕,一位学生就抢先回答:“开始小鳟鱼在清澈的小河里欢快地游动,可是后来忽然很愤怒,又很悲伤,不过最后又很高兴了。”“噢,原来是一条喜怒无常的小鳟鱼。”我略带风趣地说。

“不是!”一位男生开始反驳:“小鳟鱼生活很开心,可是有一天忽然遇到了危险,它就拼命逃跑,后来终于脱离了危险。”“噢,小鳟鱼害怕了。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我说。

“不对!”又有人反对:“小鳟鱼遇到了危险,就拼命与之搏斗、抗争,结果终于胜利了。”“说得太好了,原来是一条勇敢的小鳟鱼!”我鼓励道。一看,原来是那位听音乐时手一直没有闲着的男孩。

嗨!真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会如此丰富。这时,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你们认为小鳟鱼遇到了什么‘危险’呢?”学生又各抒己见:“遇到无情的渔夫”。“遇到急流险滩”。“水被污染了”。……

这时,我发现有位女同学一脸疑惑的样子。我用期待的眼光望着她:“说说你的想法好吗?”她缓缓站起:“老师,我跟他们不一样可以吗?”“当然可以!”我立刻加以肯定。她说:“小鳟鱼本来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很开心,可是后来忽然失散了,心里又害怕又难过。”又有一女生:“一群小鳟鱼在小河里欢快嬉戏,忽然有一条小鳟鱼被渔夫用鱼叉叉住。伙伴们怒视着可恶的渔夫……。”

哎呀!面对学生种种精彩的回答,我被感动了。音乐没有统一的答案,可是答案虽然不同,却已分明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恶者的憎恨。我激动地说:“同学们,这堂课你们给老师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为大家能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还把自己的感受编成小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使老师也深受教育。以前老师让大家表现的机会太少了,在此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课堂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案例分析]:这节音乐课使我受益非浅:即音乐欣赏课不能只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更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受限于老师预设的“标准答案”中。何况音乐作品的典型性和多义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学生对赏析的结果完成可以有多元化的理解。正所谓:“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哈姆雷特。”音乐并无统一答案,更无“标准答案”。初一学生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往往领先于教师,并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这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是一种课堂生成性的知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善于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乐海中自由畅游。对于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哪怕只是一点点创造意识,我们都应该加以鼓励和保护。难道不是吗?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