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小学音乐课改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教学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人教网》

音乐学科新课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变原来课程中的“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对音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深度、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学生为最终目标。但是,许多音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音乐课程目标往往存在一种片面的理解,他们在教学中偏离了新课程理念,遇到解决“双基”的问题时遮遮掩掩、浅尝辄止,而将主要经历都放在感受意境、创设活动氛围上了。殊不知,学生不具备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怎能深入音乐欣赏之中,去体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呢?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扎实“双基”教学,是每位音乐教师的职责。

明确“双基”的地位、作用。2001年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定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学科,虽然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阐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但实际教学中,音乐本体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身也是审美活动的一部分,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没有知识、技能的支撑,音乐审美活动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审美”教育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旧的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过分的强调了音乐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学科为中心来选择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中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比如:初级中学的教学目标中,视唱要达到四升四降,并且有变化音:听音要达到听辩属七和弦的转位等等,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专业化的学校来说都不可能百分百的达标,更何况主要面向基础教育的普通中学生呢?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些“繁、难”。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没有对知识和技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有的老师就认为对这部分内容可以省略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作为体现音乐课程总目标要求的重要层面,知识与技能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音乐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音乐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将知识、技能的培养作为达到这个目标的必要手段,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正确认识“双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双基”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备条件。21世纪人类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音乐艺术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中,学生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对经典的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只是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进行感知,那么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表面化的,很难把短暂的兴趣培养成长久的志趣。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将音乐鉴赏分为三个阶段: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的表现力、真正理解音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第一层面上。学生在了解速度、调式作为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后,才能明白人们在听到《哀乐》和《卡门序曲》时,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学生只有了解了不同乐器的音色,才能提高在欣赏交响乐音乐作品时的注意程度;学生只有掌握了演唱的最基本方法,才能提高分辨高雅与低级的能力,能有效的遏制当今社会流行歌曲泛滥的局面,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层次。

“双基”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话:“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再优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他强调了欣赏音乐必须具有音乐修养,这是对的。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没有一定经验的积累,很难真正去倾听,就像你不懂英语单词,也不懂英语的语法和习惯用语,你无法听懂英语一样。学生不了解一定的音乐语言,不懂得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在抒发情感时所起的作用,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会出现茫然而不知所从的现象,这也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我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能激发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调动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有句成语是举一反三,但是在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可以说有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建立“一”,又如何让他们去“反三”呢?新学期伊始,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让学生认识一下音乐中常用的符号,有一大部分同学连高音谱号都不认识,这难道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一种悲哀吗?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更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当我们的音乐教学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后,先从简单的基础知识入手,在学生产生了一定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有声世界,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音乐听赏实践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你再去看教学结果。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人教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学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我们先从音乐基本表现要素中的力度、速度、音区、音色等等在描绘音乐形象中的作用入手,像这些作为知识性的了解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在完成这样的铺垫后,再把知识与欣赏实践进行结合,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双基”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启动学生的音乐思维,树立欣赏音乐的正确观念,获得鉴赏音乐的实际能力。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音乐自身的学科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注重用演奏、演唱、律动、舞蹈等形式来体现这一教育的理念。但是,学生音乐思维的“动”往往被大部分老师忽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的年龄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成反比的。特别是到了初中的高段年级,老师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已经很困难了。这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慢慢向抽象思维转变,单纯的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化的音乐活动,很难达到我们的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掌握音乐作品一般发展规律,就会为学生将来能独立的去鉴赏、理解、评论一部音乐作品打好基础。

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基础,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形成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音乐教学中更好的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反过来,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有效的促进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反对传统音乐教育中过于关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