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小学音乐课改 >

我对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课改的思考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中国课程教学平台》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两年多时间的课改实践,我们看到,新课程无论从教学观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是全新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内容实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追求完善,尽可能地去实现新课程的价值和教育目标。

但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普及,在我国贫困地区,不断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实验区的那些教学录像,我们能学吗?上面有那么好的教学设备,那么好的教师和学生,我们能和他们比吗?”。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课改,不仅仅是读完了几本理论书,看完了几节实验课录像就能搞下去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各地区在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什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认为,理论是实践的高度升华,实践是理论指导下的进一步推敲,不能生搬硬套他人和他地的方法,尤其我们贫困地区,应该不断探索出本地特点的一条路子,才能使课改发展更具可行性。通过实践,我认为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课改应该立足于以下几点思路:

一、深刻领会音乐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为21世纪音乐教育、教材建设、教学实践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准》具有以下理念和价值:①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及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②突出情感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将其放在了首位,从强化竟争的教育到以合作为基础转变,从教育和社会脱节向紧密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转变;③突破了传统音乐学习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参与为中心转变,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④突破了旧的学科中心模式,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水准向追求人的知识全面发展转变。⑤拓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文化的学习领域,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转变,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这些全新的理念充分显示了艺术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强化情感、创造、愉悦的教学活动,则审美教育必然能得到“强化”,这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就形成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深入透彻地理解“课程标准”,然后再将这些理念贯彻于教材和教法中。

二、因地制宜使用新教材

教材是音乐课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根据《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人教版)。在内容设置上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给教师给了一个很大的教学活动空间,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自主控制权。作为贫困地区的音乐教师,首先,必须熟悉和了解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才能符合《音乐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

其次,对新教材要灵活运用,恰当处理,可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人文特点、地域风俗等进行适当的扩充和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重组教材,以“一点射面”多方设想、多方构思,然后选择最佳方案;同一教材,除了体现教材本身和教师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教学处理的特色外,还应该具有当地的地方特色。例如:少数民族地区,可扩充本民族的音乐内容,其他一些地区为可将本地区比较突出的民间民俗音乐加以增补。如我们甘肃各地的“花儿”、地方民歌等。这样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音乐素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我们的教材内容,更加生活化、亲切化。

在实验新教材中,常常会有学生对一个内容表示不感兴趣,说:这个离我们太远了,这时,有的老师就顿时感到束手无策,心中埋怨:教材上怎么能编这样的内容。其实,教材的容量再大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比比皆是,人人欢喜,因为,它毕竟只是一本仅供有限课时使用的小书。

因些,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能够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发展。

三、因地而宜使用教学方法

贯彻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除了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音乐能力,性格爱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等各种情况选择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外,我觉得,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地方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我国存在着: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差异。这个差异整体上并不是由生俱来的,是由于后天教学条件的差异,音乐氛围的差异,导致了一些孩子的天赋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我在农村学校听课时发现,农村的孩子也具有同样的优美的嗓音,也具有同样的浓厚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差,限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广泛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设计问题、布置任务,使他们能在有限的音乐视野和阅历下活动,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实践音乐。相对地要更多地给以启发,时刻关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营造创设情感教学的种种氛围。以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音乐素材,填充他们较少的音乐空白,使他们同样享受音乐的熏陶,达到审美教育。

四、因具体条件使用教学手段

有些老师在观看了实验区的教学课例录像后,居然这们说:原来新课改是改设备呀?录像里使用的那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西洋乐器等,我们没有怎么办?这些疑问的产生,说明了,我们对新课改的本质并没有完全理解,本次课改首先是观念的改变,其次,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并非仅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衡量的。的确,电化教育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能直观地展示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立体化,使学生的视点流动化。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它充分发挥辅助性作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通过清淅的音乐形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改变以往音乐课单调枯燥的模式,通过信息的刺激,使学生理解音乐,我们应该提倡引进和使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来增加一节课的容量和生动形象性,但是,针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情况,一般来说,城市学校可能一所学校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农村学校就很少有了。在这样的具体条件下,我们可以在备课时准备一些如纸做的卡片,用大小不同的卡片来充当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种可显内容。虽然,制作水平没有电脑里设计的好看,但是,同样可以将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的绘画和制作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这些作法,无疑是现实的,有创造性的。

另外,一些学校就连一般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铃一类也没有,那么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就地取材制作乐器,如选取:凳子、书本、或简单易取的筷子、竹筒、钢片、碟子、瓶子、盆子等,只要能发声的器皿或物件都可以制成打击乐器,像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音乐课程标准》一书中介绍的那几种小乐器制作就很好,只要教师将各种自制乐器进行分类,巧妙运用,同样可以辅助教学,其实各个地方都有一些可利用制作的材料,教师共同制作乐器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发现、实践等能力。

课改的经验告诉我们:凡事主要的是“我们要想到”,之后才是“我们要做到”,经过努力“我们能够做到”。我们不能因为没有一些现代教学设备而约束了自己的手脑。影响了新课改要求的理念,也不能因为没有现代教学工具和其它教学工具,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思想意识要紧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大力度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职的、业务素质较高的音乐教师。2003年,我在“中学音乐教师新课程培训班”上作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在44名培训教师中,只有6个是专职音乐教师,其它都是兼职。在农村学校,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不能专门从事音乐教育,还要教其它的课程,这就使他们没有精力提高专业素质、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音乐”课上成了单纯的“唱歌”课。甚至有的中学,几乎不上“音乐”课;高中学校,也只抓艺术类考生,音乐课纯属虚设。这样的现象,农村和城市学校均有存在,我对这个问题深感遗憾,希望有关主管部门加以关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