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初中音乐教法 >

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不仅是架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而且是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展开音乐想象翅膀的钥匙。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除了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考虑学生活动的创编之外,尤其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师的语言清晰,学生能从中获得快乐;教师的语言亲切温和,学生能从中获得温馨,留下回味;教师的肢体语言优美、和谐,学生能从中获得启发。好的教学语言,学生听得起劲,教学效果显著;语言的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所不能代替的,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美。

  一、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音乐教学的具体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讲课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幼儿园教学的一些方法。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二、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音乐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估计学生会出现的临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四、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音乐理论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五、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六、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音乐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对高中的学生,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理论时应结合幼儿圆的教学需要,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讲声乐是要生型结合。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音乐教学法。

  一、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语音的准确性――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切忌带有家乡方言,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导入到自己创设的意境中。

  提问的准确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音乐教学中最多的实践活动就是提问,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情绪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等等,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的质量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效率。教育家苏格拉底曾提倡用提问和反驳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折和解决问题。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使音乐课的教学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时时吸引学生,就必须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合理设置提问,教师用巧妙的设问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疑问提出问题,好的提问要有“诱导性、趣味性、悬念性”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以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欣赏的方法、提高欣赏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把握设问的度。

  设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1、角度。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截然不同,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力求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例如:欣赏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老师为了在欣赏前提起学生想听这首歌的兴趣,于是问:你们知道帕瓦罗蒂吗?也可问:你们知道这首歌为什么在意大利如此流行?你们可知道歌曲成名背后故事吗?这三种提问都很新鲜,都能激起学生想听这首歌的欲望,但问的角度是不同的。

  2、难度。一般来讲,教学过程是设疑、解惑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是让学生伸手就可摘果,而是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高中教材中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第一遍欣赏时老师可问“音乐描绘的是怎样的舞蹈场面?”然后在第二遍欣赏时加深难度地问“哪段音乐具有群舞感、哪段具有独舞感?”这样,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思维就在第―个问题解答后有了一定的坡度,会在再次欣赏中仔细思考问题,真是“跳一跳就摘到果子”了。

  3、广度。成功的提问是提问的目的和适当的提高技巧相结合的产物。老师的提问如果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设计的问题注意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思维得到发展,这也是成功的提问。例如:在欣赏小学教材中的《狮王进行曲》,教师不要问学生“你们听到这段音乐联想到什么?”因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不会马上转到狮子身上,所以老师应该在音乐出现厚重的低音旋律时间:“这样的音响象哪种动物的酣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都会去猜想他们所感想到了音乐形象,这样的问题就考虑到了学生的全体性。又如一些老师先指定个别学生再进行设问或提问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有两三秒,都是忽视了全体性,缺乏提问的广度。

  4、精度。设问触及核心是把握提问精度的根本。我们在课堂中的每一次提问一定要有精密的逻辑性,要精确发问,不能只停留于表面“隔靴搔痒”或围绕问题的边缘打转、不触及主题内容。例如:高中教材中欣赏热烈奔放的拉美歌舞,那么教师在指导中必须抓住“热烈奔放”这四个字,在设计提问时可问:“这段音乐的情绪如何,节奏怎样?”这种节奏可能是用怎样的拉美乐器演奏出来的……这种提问就是扣住了音乐欣赏的重点、难点,学生围绕问题的思考马上会捕捉到音乐的主题是热情奔放。

  (二)慎选提问方法,体现最优化。

  提问是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提问的方法恰到好处就可充分挖掘音乐的潜在魅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欣赏课尤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充分体现最优化,引导学生由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真正达到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

  l、间接提问。曲问能激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从静止的潜能转到活跃的显现状态,从而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求知欲的问题,使曲问含蓄幽默、符合学生的心理。有一次我听一位中学教师上民乐欣赏课,学生情绪不是非常高涨,教师说下面我们欣赏《男儿当自强》,全班气氛当即活跃起来。一曲完毕后,老师又问:你们知道这是根据什么曲调改编的吗?学生摇头,老师便说是根据民乐《将军令》主题进行创编的,全班哗然。这好似在自问自答,但学生在教师的巧妙提问下对《将军令》这首民乐曲感兴趣了。

  2、直接提问。提问要求新,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课文和原有知识为依据,把有关内容推想出来,得到跃的结论,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由一点生发开去,扩散到各个侧面、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结尾部分有长笛奏出一段美丽动人的旋律,教师可问:“根据前面欣赏的内容,想象一下音乐带我们进入一个怎样的境界?学生很快会在提问中想象出另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两只蝴蝶翩翩起舞,学生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创新的空间。

  3、逆向提问。逆问要求异,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对有些问题老师如能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采取反向逆推往往有助于总是的解决,创造出新的天地。例如欣赏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的第二段,老师不妨问:”新疆人民解放了,新疆踏上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洪流,而这段音乐为什么情绪低沉,是否偏题了呢?这样的逆问好似乎静的湖水激开了涟漪,学生的思维就如湖水一般发散出去了。

  教师在精心设计自己提问的同时不妨先问学生:你们欣赏完这段音乐最想提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很好,老师就可引导全班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放手和转位,其实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教师成为了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那么当学生走出课堂也会有意、无意地在欣赏音乐时自问自答,真正体验到我是音乐欣赏的主体地位。

  音乐欣赏教学往往以学生听、议为主,音乐欣赏课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精心设计提问是欣赏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学生欣赏音乐缺乏角度、方法和深度的现实状况下,教师要设置好富有艺术性、科学性、情趣性的提问,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和评价音乐作品,真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若把音乐欣赏课仅仅是从音乐知识的角度去上,那肯定是上不好的,只有从艺术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去上,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广泛的知识面,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在课上挥洒自如。一曲《二泉映月》,表现的是阿炳痛苦的生活和向黑暗旧社会的抗争。这首乐曲表现主人公悲惨的命运,不是靠无力干瘪的哭诉,而是把这一苦涩的悲剧置于一段如泣如诉的旋律中,旋律紧扣情感,悲剧使人痛苦,旋律越凄惨,悲剧色彩也就越浓烈,从而激起人们对主人公的无限同情,又激起对悲剧制造者及其社会制度的无比愤恨。如果我们上课能抓住这一条情感线,这课还会难上吗?要是顺势再以今天的幸福生活加以对比,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美育和思想教育,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坚信教师的提问技巧将对提高教师教学的水平、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发展、美化音乐课堂的色彩将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评价的准确性――准确性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 ,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生命力,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多么华美, 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 评价语务必恰如其分,有分寸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最好方法。如学生唱了一首歌,教师评价道:“你的音色真好听!我建议你今后去当个播音员。来,未来的播音员,握个手!”这样真实感受的表达是对学生贴切而又得体的评价。“来,未来的播音员,握个手。”则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里,老师没有夸大其词,建议学生今后去当播音员,并说要和“未来的”而不是现在的播音员握手。

  二、教学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的协调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音乐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欣赏《丰收之歌》这首歌曲时,歌曲本身描绘的是农民们在割麦时的那种欢乐、跳跃、轻快的意境。因此,教师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要符合音乐塑造的形象,做到连断分明,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

  三、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教师的语言应当尽可能做到声声入耳、娓娓动听,又有声有色、有张有弛。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把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景中,需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辟而简练。如在上七年级第五单元《欧洲漫游》时,导语中有一句是这样的:“这次的交通工具非常特别,我们不是乘火车,也不是坐飞机,我们要乘着歌声的翅膀进行我们今天的欧洲之旅”,这句话就让学生充满了好奇,什么样的音乐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在欣赏乐曲时,教师的语言引导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又要让学生在“动情、动心、动容”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教师讲课时若不苟言笑、表情冷漠;或没精打彩,神不守舍;或语调平淡,语言干瘪,那么,语言始终调动不了情感,说话人只成了一台只发声不传情的“机器”,就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语言的组织性。

  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导入到结束都要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环环紧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有组织性的教学语言必须来源于

  ●仔细分析教材,挖掘作品的灵魂 找到这个音乐作品中最精华、最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地方。以此来确定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尤其是那些具有地方风格的、特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举例略写)例如《放马山歌》中的“呦!”是山歌的典型体现;《我是草原小骑手》中的下滑音,最能体现小骑手的自豪与彪悍; 《牧歌》中的“盖”、“白银”是对美丽的大草原无比辽阔的经典比喻。“爱煞人”则是草原人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的表现;

  例如《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地域风格以及方言的特点很鲜明。行腔委婉,有棱有角。如果唱成了流行歌曲,就会完全丢掉了这首歌的本真。作为音乐教师,不免有误人子弟之嫌。

  ●清楚本课的主要目的 音乐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想让别人看什么,而是教师想让学生学会什么。主要是爱护学生对音乐的爱。所以先弄清楚教学的对象,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上好课的前提。如果学唱歌是主要目的,就要把歌唱好;主要的精力要放在学唱歌上;如果歌曲表现,艺术加工是主要目的,就要在歌曲内涵的分析,表现技巧的训练上下功夫;如果欣赏是主要目的,就要在欣赏音乐,体验情感,段落分析方面做深入的研究。所有的手段、方法、都为完成这一目的服务。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第一是有效,第二是直接。手段和方法很多,一定要选择最直接、最简捷的在课堂上实施,决不是越花饰越热闹越好。能用板书解决的就不贴纸条,能用现场出现的方法作的,就不事先作入课件中。能用教师自己当场表演的就不用其他手段代替。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手段越精练越好。音乐教育的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准确地体现新课程理念,锻炼过硬的音乐技能,还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真正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师生互动的(但绝不是事先排练好的互动),是有教案而不“走”教案,有设计而随时又有即兴表演的应变过程。这样的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体现了音乐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出精彩。

  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教学手段,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的表达,殊不知这两样法宝才是人类交流的最重要而直接的表达方式。为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自己的教学语言之外,更要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优与劣,表达的好与坏,准确性与否不仅仅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文化底蕴,职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以及教学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教学语言对每位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人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是一项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事情。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长期地不断学习、积累和锻炼。音乐教师只有对教学语言引起足够地重视和不断地提高与改进,才能在课堂上感染学生,才能使教学效果得以改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