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初中音乐教法 >

音乐课堂教学的布白艺术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浙江省天台试验中学》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师的教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课的目的魅力在那里呢?如果能从呆板、乏味、空洞地说教中摆脱出来,恰当运用“布白”,调动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的踪影,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课堂教学的“布白”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脚戏”,而是要巧妙地留下一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有回味、思考、消化甚至演练的余地。实际上,画家绘画总是要留点空白,比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给欣赏者以遐想的余地。音乐家演奏注意无声胜有声,时而“千山咆啸”,时而“万马齐喑”,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起音乐。这里的“空白”、“无声”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课堂教学中的“布白”手法,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具体体现,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美的升华。

那么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布白”艺术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张弓待射法

所谓“张弓待射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关键或点要害,其他的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找答案。从而使课堂呈现出“欲言又止”状态。这就如同射箭一样。教师开弓,做出架势,给学生以指点,最后让学生自己把箭射出去。如欣赏“鳟鱼”这首曲时,教师先问同学们,你们从小到大钓过鱼吗?钓到的都是些什么雨?钓到了鱼又是怎样的心情?于是教师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启发和诱导学生并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情绪如何?运用哪些乐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教师在这里只引不发,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思考并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竞赛形式,把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浅而易解了,大脑也得到了调节,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乐趣。

二、存凝激思法

这一方法就是在某些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故意留下一点不完全解决的问题,即存疑,让学生自己去动脑思索。或者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提出某种设想后,教师不急于作出评价或不匆忙作出结论。而是再反问一句:真是这样吗?然后留有一定的时间,激励和启发学生再去回味或思考。从表面上看来,教师留给学生的是“白”,但只要学生的颖虑未释消,其思维是不会空闲的。如在教学《中学时代》过程中,我把电视上录下的我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三烈士壮烈牺牲的惨状放给学生看,他们强烈的爱国激情很快就被点燃了。我乘势开导学生,若想不被欺负,祖国必须强大,祖国的强大,靠我们大家。使学生懂得,在知识经济初先端倪的今天,中学生只有珍惜中学时代的美好时光,发愤学习,刻苦锻炼,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才能实现报国之志。在欣赏《小白菜》时,通过投影片以及教师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容,促使其内心产生一种悲哀的情绪、速度、力度来理解歌曲,并把内心的感受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表现出来。随着音乐的进行,学生显得有些悲伤,有些同学眼圈都红了。复听时让学生随旋律哼几句,表达出歌曲的叹息和悲伤的情绪。学生在讨论中说:“听这首歌,感到很难过、很伤心。”有的想到了其他伤心的事情,还有非常同情“小白菜”的遭遇,决心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样使学生逐渐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举一反三法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举一反三”仍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这里所说的“一”就是教师分析或教学内容,“三”就是教师所作的“布白”,即交由学生完成的东西。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类问题,教师只住典型主题进行剖析,提示出规律,然后交给学生钥匙,把自由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多方位展现,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得以自由和谐的生动活泼的生长。在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时,我对同学门说“《牧童短笛》是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创作与 1934年,全曲短小精致,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生动,具有田园风味和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多少年来,这首优美的乐曲一直伴随着人们,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乐曲的原名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这时大家的情绪很快就进入兴奋的状态。接着,我有讲:“这首乐曲原名为《牧童短笛》。‘笛'的范围较广,常见的有长笛、竖笛、玉笛、竹笛竹笛中还分梆笛、曲笛等。‘笛'的范围较广,常见是笛子是怎样的一种呢?后来,贺绿汀根据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意思,改为《牧童短笛》。着就是使作品更加形象逼真,生活情趣更加浓郁。乐曲给人们传述的画面。不正是一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纵情吹奏着那支自制的短笛吗?一字之差,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一字之改,使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严谨的创作作风。”听完了这一段介绍,同学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要求马上播放这首乐曲。

四、余地开拓法

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家都停留在“一言堂”“填鸭式”教法,切忌“两头无剩”,“满堂灌”,回使整个课死气沉沉。曾听一位老师对他的学生说过这样的话:“我在上面‘卖命',你们在下面‘养病'。可见,单一从终的灌输式教学必将导致学生昏昏欲睡,一定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下一些“自留地”或“开发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高潮处或知识的衔接处,或提问题之初或得出结论之后,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地或细细咀嚼,或反复品味,或变式练习,或广泛演绎,或判断得出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等。如教唱《英雄凯歌》时,引导学生讨论理解当英雄们凯旋归来时,人民群众的心情怎样?他们会用怎样的行动去欢迎英雄呢?再用同学们看一看 1985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时,中国女排荣获冠军的录象片。给同学讲一讲当时动人的盛况。同学们会从中体会到中国人民当时的激动心情。同时,也会理解《英雄凯歌》的艺术魅力。

五、画龙点睛法

所谓“画龙点睛”是指教师在帮助学生温习旧知、消除障碍、作好铺垫、还起联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得出结论。也就是老师“画龙”,学生“点睛”。比如接触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在介绍了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后,重点强调这部伟大作品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创作的,它表达了作者不屈服命运,敢做人生的强者这一主题,而后将板书“ 0333/1-/”让其听这一巨人威力的音调。学生开始兴奋,随即跟着音乐唱起主题,在老师的提示下,他们能从理论的角度,通过音乐的力度、音响、和声、节奏、情绪去感受贝多芬悲苦而壮丽的人生,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学生们能一步一步地从音乐审美、音乐感受这个高度去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崇高境界。课后,在与同学们的交谈中,明显感到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贝多芬不仅是位艺术大师,还是思想、品德、做人方面的突出代表。在贝多芬时代,他的作品达到了古典乐派的最高峰,贝多芬那英雄主义的形象,乐观、奋斗的人生观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通过作品讲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一“布白”艺术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启发学生,因为教师“画龙”的过程就已在步步启发和引导,待到“点睛”之时,学生顿悟,自然也就不用教师“点睛”了;二是能力或是演示能力,让学生领悟和学习能力,待学生有了初步的能力后,教师就应当让学生展示能力并训练其能力。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自己去“点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决不能搞“教学垄断”,一讲到底,而应该学生留有思维驰骋的余地,让学生搞一点自主开发。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自己动脑或动手的能力。

总之中学生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情绪体验十分强烈。在中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的“布白”艺术运用好了,确实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某种角度讲,“布白”艺术是教学能力的“催化剂”和“润滑油”,是教师以逸待劳的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