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壮剧 >

南路壮剧历史源远流长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德保县南路壮剧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地方特色浓郁,不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也引起领导和专家的关注与青睐。

据资料记载,南路壮剧源自天保(今德保)县东关乡汉龙村汉亭屯的“昌仗喊”,意即“祭师戏”。约清代中叶,自元明两代以来就为镇安州土州衙和镇安土知府衙门专事祭祀仪式的汉亭屯祭师,采用当地的小调并以双簧式的形式演唱故事,唱腔多以“呀哈嗨”为衬词,故称“呀哈戏”,又称汉龙土戏。

1954年,县文化科领导和安东街业余演剧团根据壮族民间传说,创作了壮剧《宝葫芦》。当年,桂西壮族自治州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德保的节目《宝葫芦》和《捞虾舞》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55年,以该节目为核心,组成了由广西音乐工作室主任满谦子任领队的广西代表队赴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业界普遍认为,就是这次演出,确立了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剧坛上的地位。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