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壮剧 >

北路壮剧的历史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北路壮剧最早称为“板凳戏”,起源于民歌、唱诗和曲艺,原是壮族民间说唱的一种坐唱形式。劳动之余,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清康熙二十年(1681)手抄唱本央白平调《太平春》即是此类唱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田林县组织龙城班,搭台演出以央白平调自编的唱本《农家宝铁》,即是北路壮剧最早的雏形。清嘉庆二十年(1815)成立半职业性的土戏班。当时土戏艺人已传了七代。第七代班主黄永贵曾参加过南宁的粤剧班社,抄了六十多个粤剧剧本,回乡后与第五代班主廖法仑合作将剧本译成壮语,并以土语形式演出。他还组成螺阳剧社,成为北路壮剧的代表。黄永贵根据章回小说《五虎平南》的故事情节编演了赞颂壮族民族英雄的大戏《侬智高》,最多时有六十四个演员同台演出,从此奠定了北路壮戏的基础。这一代是土戏的全盛时期。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有正调、过场调等,传统剧目有《十牙》、《文龙与肖尼》,《侬智高》等。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