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湘剧 >

衡阳湘剧的详情介绍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地方大戏剧种。旧称衡州班子,也曾称衡阳汉班。主要流行于湘南东部一带,并及江西永新、广东乐昌等地。兼有高、昆、弹3种主要声腔及杂腔、小调,是保留昆腔剧目最多的剧种。

十六世纪末叶,衡阳即盛行昆腔戏曲,衡州人的土音土调逐渐融入昆腔、高腔和弹腔,成了衡阳“汉调”。其高腔系江西弋阳腔由江西吉安经永新传入衡阳演变而成。弹腔(也叫“南北路”)传入时间约在清咸丰年间, 抗日战争前期,衡阳一度成为文化活动中心,衡阳湘戏班也较活跃,这时才定名为衡阳湘剧。建国后,政府把流落江湖的几个衡阳戏班组成了衡阳市湘剧团和桂阳县湘剧团,通过改戏、改制、改人,衡阳湘剧才正式以一个独立的剧种,加入湖南地方大戏的行列。

衡阳湘剧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有500个左右,最著名的是黄(黄金印)、青(青梅会)、红(红梅阁)、绿(绿袍相)、白(白兔记)五大本戏。现存昆腔曲牌约有300支左右。高、昆、弹3类剧目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高腔古朴,风格接近湘剧,昆腔细腻,舞蹈性强,弹腔程式较多,宫调严谨,曲牌成套,表演唱做并重,以着意刻划人物取胜。

整理改编传统戏《醉打山门》、《雁门关》、《打碑杀庙》、《贺府斩曹》、《牛皋招亲》等颇具影响。历代名艺人有王玉祝、蒋寿钧、谭松云、周法伯、潭松月、谭保成等。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