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淮剧 >

淮剧曲调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淮剧是早在清代《香火戏》或称《僮子戏》与门汉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广泛吸取了民间的曲调,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曲调开始伴奏也只有锣鼓这种打击类的器乐。淮剧重唱,音色浑厚,音调明朗粗犷而又委惋刚柔相济是其主要特色。

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源于盐、阜一带的门弹词、“僮子腔”和清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均被后来的淮剧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并改造趋于完善,到上世纪20年代,由于京剧(皮黄 徽戏)艺人先后加入淮剧班社,淮剧唱腔也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元素,特别是对于淮剧伴奏的影响,淮剧开始从单一的打击乐伴奏,开始有了二胡、四胡等多种器乐的伴奏如民国16年在苏州谢长钰与陈为翰合演《关公辞曹》,和琴师戴宝雨合作,吸收京剧板式,改造【老悲调】、【下河调】和【靠把调】,又将锣鼓伴奏改为弦索伴奏,定名为【拉调】。

至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淮剧逐步形成【拉调】、【淮调】、【自由调】三大主调,淮剧曲调趋向成熟。

上一篇:淮剧的历史溯源 下一篇:淮剧与上海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