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高腔 >

高腔伴奏乐器(云锣)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常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流行于内蒙古、云南、西藏和汉族广大地区。

锣体铜制圆形,锣面凸起,平坦无脐或稍有弧度,锣边与众不同,除垂直于锣面外,并与锣面呈平行向外伸延,有一圈平面锣边。在平面锣边上钻有三或四个锣孔,穿以丝线,按其音位排列悬挂于锣架木格中。传统云锣多由十面小锣组成,平面锣边直径9.7厘米-11厘米,锣面凸起1.3厘米-1.7厘米,锣面直径7厘米-8.5厘米,根据音的高低,十面小锣的大小厚薄略有不同。锣架木制,高76厘米、宽50厘米,分成三扇,左右两扇各分三格,中间一扇分成四格,每格宽13.4厘米、高12.8厘米,三扇都插在一个木柄上,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锣棰木制,柄长33厘米左右,一端置木制棰头。也有竹片制柄,牛角制头的锣棰。演奏时,多用左手持锣架木柄或将木柄抵在桌子上,右手持单棰敲击,这种奏法花点较少;也可不持木柄,将锣架放于桌面上,上部垫高成为斜面,或斜靠于墙、支架于地面上,双手各执一棰敲击,这种奏法花点较多。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