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彩调 >

彩调窝 调子多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临桂是广西彩调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早到清代,彩调已经在境内风行。因为其诙谐幽默,活泼欢快,彩调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快乐的剧种”。

时至今日,临桂县仍然存有许多传统彩调剧目,它们被当地群众视为家珍,如《杨京带小》、王三打鸟》、《娘送女》等等,几乎全是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爱情,并揭露、鞭挞旧社会贪愚者的喜剧,也有少数正剧和悲剧。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现代彩调剧,引进了话剧的表演形式。彩调的人物扮相、形体动作,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彩调传统剧种主要有:独角戏(丑角一人表演),对子调(即小调子,小丑、小旦同歌同舞同台表演),三十六出江湖戏(即大调子),三小戏(单出),出头戏(中型),整本戏等。临桂彩调使用的主要道具有:扇子、手绢和彩带,俗称彩调“三宝”;彩调乐队使用的乐器有:二胡、板胡、调胡、司鼓、六锣、小锣。

临桂彩调行当以旦、丑、生为主,少有净行。脸谱有大花脸、老脸、草脸、小花脸等。其中,小花脸的花样很多,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鼻梁中间,用白底黑边勾画出蜻蜓、蝴蝶、虾子、青蛙、乌龟、蛇、葫芦、梅花等不同动物或花草形象。彩调是贫民艺术,来自社会底层的,平常的日子里,在街头巷尾随便搭就简单的戏台就可以开演,只有到重大节假日演大戏时,才浓墨重彩画出各种不同的脸谱,才把各种乐器全都用上。在表演彩调的过程中,男女角色各有100多种基本动作,分为:步法类、扇花类、转身类、手花类等。

解放后,临桂彩调艺术蓬勃发展,业余剧团和彩调队遍及村村寨寨。1951年,全县仅有业余剧团50个,到1956年就发展成为250个(含灵川)。临桂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一年四季走村串寨,开办彩调培训班,着名的民间艺人谢济舟任教师,培养业余演员200多人。1959年,业余剧团发展到337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80年,临桂的彩调活动处于低潮。其间虽然有一些彩调队重新组建,但是,县文艺宣传队和仅存的少量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只能演出“革命样板戏”(移植为彩调)和自编的现代彩调剧。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