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作业布置的思考与探究
另外,在互联网查找资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便捷的一种自学方式。但是,此类作业更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且查询目标一定要突出“具体指向”,关注小问题,避免给学生带来更多作业负担。
(二)实践类作业
“唱”“奏”“动”“画”是日常音乐教学中最常见、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方式。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3)
教师既要关注实践类作业成果和学生在作业实践中获得的能力发展,还要鼓励学生独立表现,同时鼓励他们与伙伴、家人合作完成。例如:“为家人演唱本单元中你最喜欢的一首歌曲”“用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方式,为今天所学歌曲设计声势”“熟练演唱作品主题,并依据旋律音高画出旋律线”“选择几件家里的生活物品作为打击乐器,与家人一起为今天学习的歌曲伴奏”“根据歌曲情境,与家人分角色进行表演唱”等。以上作业实践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音乐享受与体验,并有效启迪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自主情感表达。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演奏内容为主的作业,不论是运用打击乐器还是音高乐器,都会受课时少、人员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仅靠课堂上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课上与课下的结合,以作业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演奏时间,必然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同时亦会使课堂的演奏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三)应用类作业
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还要指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学艺术”,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理解各项艺术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感悟艺术学习的意义与艺术实践的价值。(4)
在应用类作业的布置中,应充分考虑艺术实践中“联系”领域的相关内容,关注音乐与社会生活、与姊妹艺术、与其他学科内容间的相互融通。在理解音乐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即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5)例如,通过为朗诵古诗选配合适的背景音乐、为传统水墨画选配气质相符的音乐作品等作业,启发学生不断探索,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地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以调动学生多感官的联想力。再例如,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代替校园铃声、为小区的中秋晚会设计开场音乐等作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
以上作业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的目标、理念及素养指向是相互融通的,每一项内容都不能独立呈现,而是要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平台。另外,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务必要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内容,充分保护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完成音乐作业的过程并乐在其中。
四、重视作业评价的以人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6)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在经验水平、学习习惯、认知风格间的不同,在作业评价环节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学情,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安全”的评价环境,不可“一刀切”,更不能“唯分数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技能特长与音乐潜质,以激励为主,杜绝“贬损性”的作业评价。在给予学生安全感的同时,更要使其获得成就感,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一)统一等级量化与自定义发展评价相结合
除了面向全体的等级式统一量化评价之外,教师更应关注面向个体学生的自定义发展评价。自定义发展评价主要体现在“师评”与“自评”两方面,除了教师给予个体学生更具针对性与弹性的评价之外,更要鼓励学生个体对自我能力发展进行判断。作业评价是教与思的互动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通过作业实践对知识等进行不同方式的理解与迁移,完成自身知识结构与思维的构建。(7)由此可见,统一等级量化与自定义发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与内容,有利于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客观的自我审视中获得成就感并促进自身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质性分析与量化评定相结合
作业评价是教师以作业为载体,发挥作业的互动化优势,运用以作业为中心的教学资源进行师生合作教学的过程。(8)要依据作业意图,确定作业评价侧重点,注重统一要求和创意表达,进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质性分析和量化评定,要重视书面或口头反馈,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9)作业评价力求通过质性分析与量化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个性化与发展式的评价内容,着眼诊断、激励与改善评价功能,以评促教,从而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总之,合理有效的音乐作业,能够将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从课上延伸到课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切实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音乐、探究音乐的良好习惯,在强化落实基础认知、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作业的优势,给予学生更专业、更生动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提升音乐素养与全面健康发展。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15页。
(2)彭吉象、刘沛、尹少淳主编《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267页。
(3)同注(1),第15页。
(4)同注(1),第111页。
(5)同注(1),第7页。
(6)[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6页。
(7)同注(2),第272页。
(8)陈世明《新课改时代的课堂作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24页。
(9)同注(1),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