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音乐素养发展为目标导向的生本课堂——欣赏课《波斯市场》为例
(2)合作式
如:课前声势律动
用这种方式进行点鼻子师生之间交朋友。
又如:教学中的第六环节——合作参与,完整体验。
①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六个音乐主题该怎样去记忆?
②全体学生和老师表演,请一个学生根据表演找到音乐段落,展示在黑板上。
③仔细听音乐,演绎每段主题。
(3)互动式
如:在小魔术欣赏中认识乐器(短笛;竖琴;铜管乐器组;大提琴;单簧管……)
师:变魔术,从魔术袋里倒出乐器小磁贴。
又如:听赏主题4、5、6乐段,感受乐曲赋予变化的形象环节中。
①师引导通过学生复听,观看视频(其他年级孩子表演三种角色视频)
②根据音乐形象,选择合适的图形
③画图谱感受每个主题不同的特征
④老师即兴指挥,学生分组,点到的一组进行表演
二、“音乐为本”的活动课堂
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个活动的推进和叠加,而所有的活动都回归音乐本源,回归学生三大音乐素养的增长。正如付菲菲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里所谈到的:“让学习发生在音乐活动中。”在本堂课中,付老师围绕音乐三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设计了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体验活动,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音乐素养的增长。
1. 在活动中获得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美感的理解和把握。本课教学,付老师希望学生通过比较不同主题的演奏乐器、力度、速度、音色、形象特点等音乐要素,从而获得审美感知,记忆主题,激发兴趣。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付老师设计了一些怎样的音乐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对这个作品的审美感知呢?
【教学实录3】听赏主题3乐段,感受其柔美舒展的特点。
(1)老师扮演成公主角色,用“a”哼唱旋律。说说带给你什么感受?(指向音乐整体形象的感知)
(2)初听大提琴演奏主题3旋律,请学生听出主奏乐器,并将小图卡贴在黑板上。(指向音乐主奏乐器的感知)
(3)学生拉起绑在腿上的弹力绳,当作大提琴的弦,在老师复唱旋律中,模拟演奏大提琴拉弦。(指向伴奏乐器的感知)
(4)复听音乐,听辨伴奏乐器,学生将弹力绳拉起,模拟竖琴拨揍。(再次体验,加深音乐整体形象的感知)
(5)讨论说说旋律走向是上行?下行?还是波浪型?(指向旋律走向特征的感知)
在这个环节教学中,付老师独辟蹊径,先入为主欣赏《波斯市场》这一富有歌唱性的主题旋律,突出了重点。通过五个小活动,分别帮助学生指向感知这段音乐的柔美形象、演奏伴奏乐器、音色特点、旋律走向等音乐要素,层层推进,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公主”主题音乐的理解。
【教学实录4】听赏主题4、5、6乐段,感受乐曲极具形象的色彩
(1)初听,选一选,连一连音乐主题、音乐形象以及演奏乐器。
(2)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选?
(4)根据音乐形象,选择合适的图形谱。
(5)复听,师生一起画图形谱。
(6)再听,老师即兴指挥学生分组画图形谱或表演动作。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设计了看图、选择比较、聆听连线、说感受、看视频表演、画图形谱等一系列小活动,充分利用多感官联觉,多维度地参与聆听,使学生深入体验到每段主题音乐不同的音乐形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2. 在活动中进行创造表现
【教学实录5】听赏主题3乐段,进一步感受“公主”柔美舒展的特点
(1)复听主题3,感受音乐的起伏。
(2)聆听乐曲,用自己的方式体验音乐的起伏。
(3)运用伸缩球与橡皮筋体验音乐的起伏。
(4)再次聆听主题,师生同舞。
当学生对这一乐段的主奏乐器、伴奏乐器、旋律特点进行初步的感知以后,老师继续设计“用自己的方式体验音乐的起伏”这一活动,引着学生从审美感知走向创造表现。于是,就有学生创造性地玩起了“弹力绳”和“伸缩球”,当有一个学生伴随音乐的起伏用弹力绳做了拉伸和收缩来表现时,老师立即抓住了学生这一精彩的创造性表现方式,引导学生一起玩弹力绳,巧妙地借用道具,帮助学生在玩道具的活动过程中进行对音乐的创造性体验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