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反思点评 > 小学音乐反思 >

讲座:小学音乐教学中“旋律感”的培养

作者:李欢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2-04-01   点击:

  前面谈到的节奏训练,是单声部节奏训练,对于多声部合唱、合奏教学,横向、单一的节奏训练就明显不够用了,所以,培养学生多声部节奏的合作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段我自己的多声部节奏教学视频,是一年级初入学的学生音乐课上的多声部节奏练习,请看(观看教学视频)。学生在多声部节奏训练中,不但强化了稳定拍的概念,也更进一步强调了聆听与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音高感”。

  我借用柯尔文手势、钢琴竖笛等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以及多媒体PPT等教学手段,通过听、唱、奏、肢体律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音高和旋律走向。

  1、让学生学会感受、区别音高,用柯尔文手势表现音高。(插入照片)

  (1)柯达伊教学法中最有特色的柯尔文手势法,这是准确歌唱、进行二声部练习的极好方法。我的一年级学生全都会看、会用科尔文手势,这对初学音乐的儿童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音级倾向,具有直观形象的意义。

  (2)让学生跟随乐器,进行旋律模唱,并且逐渐由单旋律模唱过度到二声部模唱,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多层次感受旋律线的走向。比如我在二年级下册《两只老虎》的教学当中(插入照片),我教学生学会轮唱,还为歌曲编配固定低音,形成二声部效果,一部分学生唱1,2,3,1,另一部分学生唱1,5,1 的伴唱,让学生体验这种简单的二声部,既好玩,又有很好的演绎效果。

  2、采用“乐器进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固定音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音准。

  乐器进课堂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和鼓励的,我借助钢琴竖笛口琴等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有效训练学生的音高感,养成专注聆听的能力,这种专注力和合作能力,在进一步的合唱、合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结构感”。

  培养学生的“结构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乐曲做曲式分析。这包括了哪些内容呢?告诉学生这首歌的调性、找出歌曲的音乐主题、带学生划分乐段、乐句、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等。

  比如,学习《生日快乐变奏曲》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首变奏曲,乐曲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并加以自由发挥,出现了装饰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等,另外,还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有变化,从而让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变,变奏曲的曲式结构特征都是“A+A1+A2+A3+A4+A5……”。

  诸如此法,在教材中出现的每一首歌曲、乐曲,我们都要进行曲式分析,学生通过大量地做曲式分析,就能很好地建立“结构感”,随之,音乐综合素养也有高程度的提升。

  四、总结

  过去提起音乐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只是学唱歌;新时代的音乐课,若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观念,就要以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旋律感”为出发点,以课堂40分钟为主要媒介,在音乐课中训练学生节奏、音高、结构分析方面的能力,结合集体练习、小组指导、个别指导等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旋律感”,让我们的学生获得美好的音乐感受,享受美好的音乐教育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