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知识 > 中国音乐史 >

中国传统音乐(二)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十面埋伏》名《淮阴平楚》。曲谱最早见于1819年的《华秋苹琵琶谱》卷上。明代《四照堂集》中记载了当时的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该曲的盛景。该曲属琵琶作品中的“武套”曲,以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歌颂了胜利者刘邦。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战争场面,“声动天地”,“金骑蹂践”,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为叙事性多段套曲结构,分为三大部分:一、战斗准备,次序为: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队、5.走队;二、战斗场面,次序为:6.埋伏、7.鸡鸣山小战、8.九里山大战;三、战斗结束,次序为: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功、13.得胜回营。《霸王卸甲》虽然也与《十面埋伏》一样,描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但《十面埋伏》歌颂了汉王刘邦的胜利,《霸王卸甲》则侧重描写了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悲壮。因此有“得意者弹《十面》,失意者奏《霸王》”的说法。乐曲突出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基调,以悲怆的风格,展示了英雄盖世的项羽的郁郁心态。该曲与《十面埋伏》,互为对应,同为琵琶武套中的代表作品。


  《阳春古曲》亦名《阳春白雪》。曲谱最早见于清人李芳园编、1895年成书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卷上。这首文套曲,结构简练,情绪明快,音乐形象统一中又寓变化,表现了一种明朗的春日景象和欢乐情趣。
  《夕阳箫鼓》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乐谱最早见于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李芳园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收入该曲,并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结构扩充为十段。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首段自由引子,描绘夕阳西下之际,江面舟船缓行,箫鼓合鸣的情景。徐徐点弹的节奏,模仿着鼓点声声;揉吟旋律,模唱着宛转的箫声。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描绘了春夜静谧,玉兔东升,江面荡舟,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
  (4)二 胡
  二胡 也称胡琴,宋代典籍中图录的“奚琴”,元代典籍中描述的“胡琴”,是现今二胡的前身,它的琴杆、琴筒、琴轴均为木制,琴筒有圆型、六角形、八角形多种,一端蒙蛇皮或蟒皮,中置千斤,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张二弦,用马尾竹弓夹于二弦之间拉奏,一般以五度定弦,为特殊用途,也可四度定弦。本世纪以来,许多人对其进行改革,音色更加纯美。


  中国传播最广泛的二胡曲,是本世纪中期无锡的民间艺人阿炳自度的《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由杨荫浏、曹安和先生于1950年7月采录。全曲在两个主题的相互对应中展开,主题旋律委婉流畅,简洁凝炼。两个主题,步步发展,层层变奏,跌宕起伏,高潮处显露出作者倔强不屈的性格。全曲意境深邃,大气磅礴,结构谨严。充分运用了五个把位的全部音域,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作者压抑悲怆的情调和在旧时代中饱尝辛酸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反映了本世纪中期流于小城狭镇中的一个普通民间艺人的心境,是中国民间器乐作品中的精品。
  本世纪最著名的二胡改革者是刘天华先生,他创作了十首二胡曲。几乎首首精美:《病中吟》是其处女作,又名《安适》《胡适》,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进步的知识分子在黑暗中既苦闷又不甘沉沦的精神世界,展示了他既勇于抗争又难以冲破困境的复杂心情。《月夜》则是作者于夏季某夕在月下纳凉,眼见明月当空,触景生情,信手操琴抒怀,而写的又一乎佳作,六年后定稿。作品的旋律舒展柔美,委婉质朴。《苦闷之讴》(又名《苦中乐》)是他立志改进国乐,而又处于逆境之中的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反映了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而又看不到光明前景的彷徨、愤闷之情。《悲歌》(又名《处世难》)在创作手法上,既采用散板节律,又成功地吸收了西洋音乐的因素,加上演奏时弓法的巧妙运用,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闲居吟》表现了处境顺利时短暂的喜悦,旋律悠长徐缓,富于变化。作者首次在二胡上使用泛音演奏,扩展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乐曲平添了深远清妙的意境。《烛影摇红》是他短暂生涯的“逃陟之讴”。作品采用变奏曲式写成,旋律起伏较大,明快优美,加上富于舞蹈性的节奏,抒发了欢快的心绪。


  近年来创作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二胡与乐队,刘文金曲)《兰花花叙事曲》(关铭曲),都充分地展示了二胡的潜能、有效地深化了民族旋律的内含。
  (5)板 胡
  板胡 形似二胡,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琴杆多用红木、乌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料制作,弓杆较粗。一般按四、五度定弦,音域三个八度。因其音色高亢明亮,成为北方梆子腔类的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近年来多用于独奏,流传较广的有《秦腔牌子曲》(郭富团作曲)、《秦腔主题随想曲》(鲁日融作曲),这些取材于秦腔曲牌和唱腔的独奏曲,塑造了西北人民豪放热烈的宽广胸怀
  (6)笛 子
  笛子 吹孔气鸣乐器,亦称竹笛、横笛。笛体上开有吹孔和膜孔各一个,按音孔六个,尾端开有基音孔、辅助音孔各两个,音域两个半八度。明清之际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笛子成为许多剧种的伴奏乐器,根据其形制长短,有梆笛、曲笛之分。梆笛较短,以伴奏梆子类戏曲而得名,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健朗活泼的情绪。曲笛较长,常用于昆曲伴奏,较梆笛音区低五度,音色淳厚圆润,善于表现清雅婉约的风格。吹奏技巧非常丰富,主要有打音、倚音、震音、连奏、花舌音、垛音、滑音、颤音、泛音、叉口等。著名曲目有《柳摇金》、《朝天子》、《步步高》、《满庭芳》、《五梆子》、《鹧鸪飞》、《荫中鸟》等。


  《五梆子》原为华北地区流行的器乐曲牌,在戏曲中用作过场音乐,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将其整理加工,赋予乐曲粗犷豪爽、热情奔放的个性,成为北方梆笛的代表曲目之一。该曲采用典型的变奏体结构,各段有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变化,并交替使用花舌音、垛音、滑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展现出梆笛演奏艺术的独特风采,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情绪。


  《黄莺亮翅》,冯子存据山西民间乐曲改编,形象地描绘了黄莺在辽阔天空自由翱翔的情景,用吐音装饰旋律,模仿黄莺展翅飞鸣,运用倚音、滑音、吐音等技巧,使得旋律活泼欢畅。
  (7)筝
  筝属拨奏弦鸣乐器,一般用梧桐木制成,长方形音箱,弧形面板,面上张弦,每弦一柱,左右移动柱码可调节音高。按五声音阶定音,音域可达四个八度。历代筝有多种形制,现代演奏者经常使用的是21弦筝。由于派别和师承关系不同,也有用18弦和24弦的。它音色浑厚明亮,余音悠长,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代表性的流派有河南、山东等地的北派筝和浙江、广东潮州、客家等地的南派筝。弹奏技法主要有:右手托、劈、勾、剔、抹、挑、摘、打、花、撮、轮、摇等,左手吟、颤、揉、按、推、滑、点、泛等。代表曲目主要有《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寒鸭戏水》《蕉窗夜雨》《薰风曲》等。


  《渔舟唱晚》是本世纪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筝独奏曲。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乐曲以湖光山色为背景,充分展示了筝上滚奏的特点,此曲最大的特点是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诗情、画意、曲韵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渔人喜悦的心情和百舸竞归的景象得到高度艺术化的处理。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