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婺剧 >

婺剧乱弹的变革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随着时代的前进,戏曲音乐和唱腔加快了演变的流程。以前,戏曲并没有专职的作曲,而是靠乐师和演员共同努力来实现创造的。从戏曲作曲的技巧方面来说,它是按照民间音乐的“旧曲沿用”方法进行的。但戏曲音乐比民间音乐需要更高的专业性技巧,戏曲音乐特有的结构形式,结构方法,就是为了适应戏剧的要求而出现的。这种“旧曲沿用”的发展方法,既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主题发展法,又不同于主题变奏法。而是戏曲特有的“旧曲沿用”的方法,这些旧曲一经“新唱”,唱调变化丰富,面貌新颖。这种发展方法是中国戏曲音乐,民间音乐所特有的。婺剧乱弹音乐的发展和变革也同样是遵循这个规律进行的。它的演变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二个方面:一是横向借鉴,二是纵向发展。

婺剧乱弹的主要唱调有二个:一是(三五七),二是(二凡)。(三五七)的基调出自南方,以“三、五、七”曲以唱词文字格式命名。上句为三、二、三字格,下句为二、二、三字格。也就是上句三个五个字,下句七个字。(三五七)曲调优美流畅,富有南方音调的阴柔之美,由于(三五七)情感表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就吸收来自北方的(二凡)共同组合。(二凡)的曲调高亢激昂,具有阳刚之气,它的唱词为十字句,过门较自由,演唱容易发挥,二者相辅相成,这是乱弹早期的一次较大的横向借鉴,从而具有了一柔一刚的二个主要唱调,构成了较完整的腔调。

(三五七)、(二凡)之外,还有一个表现力较强的(流水)板,用紧打慢唱方法演唱,唱腔较为自由,快速伴奏节奏能表现悲壮、激昂的情绪,慢节奏自由的演唱能表现悲切、沉痛的情绪。这使乱弹唱调的表现力趋于更加完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三五七)、(二凡)等主要唱调,还难以更好的表达剧中的复杂感情,艺人们又横向吸收了其他一些板式,如(三五七)就出现了(三五七)头、(叠板)、(游板)、(顶头板)、(哭板)、(落山虎)、(小桃红)等,这些唱句和板式,能在(三五七)的头、腹、尾中穿插。(二凡)不知是否因外地进来,人地生疏之故,它的横向借鉴不多,只有(倒板)及中间加插(哭板)等板式。

从乱弹唱调(三五七)(二凡)本身的纵向变化来看,(三五七)有(芦花)、(小二簧)、(四平调)一直演变成京剧的(二黄)。从(小二簧)开始主奏乐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去掉笛子的板胡,改用徽胡伴奏,到(二黄)时采用京胡。从(三五七)到(芦花),又到了(小二簧)三者只是在调高上的变化。(三五七)是C调,下四度转调成G调的(芦花),(芦花)再下四度转调,又演变成D调的(小二簧)。为什么说它们之间关系是从下四度转调关系呢?因为它们三者之间的曲式结构和骨干音都没有变,如,唱和过门旋律都是固定位置相同。唱腔节奏,都是以弱起强收为主(即弱拍起唱,句尾音落在强拍上),三者上句句逗的落音都是2、2,下句(三五七)、(芦花)句逗音为5、1完全一样,唯(小二簧)下句稍有变化,第一句逗“5”变成“6”,最后落音还是结束到“1”音上。从(小二簧)演变到(二黄),才有了突破和变化。由于它们四者之间的本体没有变,所以曲体的表现情绪也是基本一致。应该说从同一个父母出生的兄弟姐妹本体是一样的。

(二凡)虽横向借鉴的吸引力没有(三五七)这样大,但它自身的纵向发展的演变,要比(三五七)丰富得多,它派生出很多(二凡),如,有音调低沉的“商”字(二凡),常用在病人呻吟,凄凉悲惨或神志恍惚的场面;有“徽”音(二凡),常用于叙述诉情时;有抒情优美的“羽”音(二凡,还有高亢激昂对刻划人物英雄气质独到之处的“宫”音(二凡)。正因为(二凡)的旋律和落音及过门发生了变化,所以它的表现力也较之原来强得多。

(二凡)也有如(三五七)那样调高发生变化的纵向发展。它的本身也是C调,往下转调演变成(正宫二凡)和(拨子),因为它自身旋律变化多,(正宫二凡)(拨子)变化也多。

解放后婺剧开始有了专业作曲,这为婺剧音乐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也同样以横向借鉴、纵向发展的方法对乱弹音乐进行改革,创造了乱弹和(慢都子)相结合的(三五七)“叙述板”。创造了(反三五七)、(反西皮)、(反慢都子)等。可惜,这些新的板式往往在一个戏上用过就丢掉了。新的东西,理应反复应用、反复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推而广之,形成新的传统,留传给新的一代,代代相传。另外对(三五七)本身的改革,几乎没有突破,基本上保持着老面孔,这是作曲者和演职员值得深思的。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