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14.针对图B的示范
课程类型: 声乐课程
视频格式: .wmv
教学主讲: 邹文琴
课程等级:
观看次数:
课程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上传时间: 08-11
在线观看:
下载地址:
观看密码:
密码说明: 以上为观看视频时需要输入的密码
观看帮助: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课程: 无相关信息
课程简介:

  在平时的训练与演唱中,当我们从一个声区进入另一个声区(从低声区进入中声区或从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一般都会感到有几个过渡音的存在,此时发声就 会感到不自然、不顺畅,声音要么突然变得纤细,要么突然变得发暗,或者声音根本就不容易唱出来,好像遇到了一个“坎儿”,这个声音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声”。

  产生“换声”的原因是多种的,其中最主要原因应从生理方面来分析。由于两片声带在发声时运用不均衡,其中一片声带不绷紧,钩状软骨的平衡作用失去了,因而 就产生了破音。发真声时声带靠拢,喉肌用力,声带拉紧。发假声时,声音不靠拢,喉肌不太用力,声带较为放松。在发声歌唱时,这两种声音力量需要衔接得很 好,才能使声音统一起来。但如果衔接不好,一刹那没有及时地把“共鸣量”调节好,便立即会出现一种虚弱、撕裂或是中断的声音。破音一般容易产生在高音极限 音符,其中变化量大的音称为“换声点”。

  在人类的歌唱艺术活动中,“换声点”作为歌唱者在声乐实践中所普遍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早在1836年就曾被波之拉的嫡系传人艾萨克‘内森明确揭示过。他 说:“在男声和女声的嗓音中,在胸声和头声之问,多少都存在着一个破裂点,在男声中尤为明显。”意大利人把在发声器官中形成的胸声区和头声区的衔接点称为 “小桥”。当代世界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讲学时曾说过:“从一个声区到另一个声区的过渡是最难掌握的技巧之一。”由此可以说明, “换声点”对声乐艺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歌唱“换声点”的出现不是歌唱艺术自身的原因,更不是人为主观臆造的,应该说是人们能够艺术地运用嗓音后,随着歌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在人们不断地扩大使用 嗓音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它产生于宏观共鸣体的自身结构与声带渐变的矛盾之中。当声音的运动偏离了重声区和轻声区的重叠部分,各种声音所涉及的共鸣腔体就 有明显的侧重或转移,这是因为声带的渐变特性,不论声音向高或向低运动,当声音进行到一定的高度时,由于声带所处的颈部是一个狭小的腔体,不能与胸部和头 部形成良好的共鸣体比例关系而产生的。它客观地说明:由于人声宏观共鸣体的天然特性而导致了人声换声现象的必然。这就是人声都有的低声区到中声区的换声点 和中声区到高声区的换声点,这两个换声点一般在每个声部自然声区的两端形成。

  此外,由于每个人嗓音的生理条件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因而换声点的位置也是有所移动的。一般来讲,男性的换声点要比女性的明显,而且过渡也要比女性困难些。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承认换声点的存在,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对过渡音的恐惧心理,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经过换声点。另外,既然由于每个人生理 条件上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因此,各个声部的换声点也必然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个声部中,每一个人的换声点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把换声点规定得太死、太绝 对,对歌唱者来说是不利的。但是由于过渡音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各声部大致的换声点又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来讲,男高音和女高音的高声区换声点一般在f2,低声区换声点一般在fl;男中音和女中音的高声区换声点一般在e2,低声区换声点一般在e1;男低音 和女低音的高声区换声点一般在c2,低声区换声点一般在c1。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的声区划分不是人为的,而是人声发展的自然现象。至于“换声区”这个 概念的形成,如果严格来说并不是从人声声区结构上的分类说法,而是从声区转换的技术训练角度说的。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