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材分析 > 小学音乐教材 >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外国作曲家介绍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外国作曲家


  1.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 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6岁学习钢琴,9岁尝试作曲。1856-1862年在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学习期间,师从意大利钢琴家卡尼利学习钢琴、和声与作曲,师从巴拉基列夫学习作曲,并结识斯塔索夫等人,后加入五人团。1862-1873年在海军服役,曾往南北美洲巡航,了解到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他阅读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着作,深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1871-1908年任圣彼得堡音乐院教授。在此期间,于1905年因对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表示同情而被当局开除,引起格拉祖诺夫、利亚多夫等教授辞职以示抗议,后该音乐院获得自治权,他又返回该院任教。1874-1881年接替巴拉基列夫任义务音乐学校校长和该校管弦乐队指挥,宣扬五人团成员的作品。作为五人团最年轻的成员,1881年起,与巴拉基列夫、利亚多夫共同整理格林卡、穆索尔斯基和鲍罗丁的遗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着名的歌剧和交响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征。他的主要作品:管弦乐曲有交响曲4首。其中有《安塔尔》、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俄罗斯复活节序曲》、《野蜂飞舞》等;室内乐曲有钢琴三重奏曲、钢琴四重奏曲等;歌剧有《普斯科夫女郎》、《萨特阔》、《金鸡》等多部;歌曲有《夜莺和玫瑰》、《在海上》5首,《预言家》等;论着有《和声学实用教程》与《我的音乐生活》、《管弦乐法原理》等。


  关于五人团:是由五位具有其它专业能力或兼其它职业的俄国作曲家在19世纪60年代组成的集团。以巴拉基列夫(数学专业)为首,成员有鲍罗丁(医学博士、化学家)、居伊(陆军军官)、穆索尔斯基(近卫军军官)、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海军军官)。他们继承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统,在音乐创作上常以本国历史、民间传说、神话、民间习俗为题材,强调采用俄罗斯和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同时吸收西欧专业音乐的先进技术。他们又被称为“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小组”。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级①第七课《小精灵》中的管弦乐《野蜂飞舞》。


  2.比捷(比才)(1838-1875):法国伟大的戏剧音乐大师,属于浪漫乐派。出生在巴黎,由于父母热爱音乐,童年时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九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岁(1857年)考取罗马奖学金到意大利深造三年,回国后一直从事作曲,主要是歌剧。一生创作了九部歌剧,其中以《卡门》、《采珠人》最着名。其他代表作还有戏剧组曲《阿莱城姑娘》以及《c大调交响曲》、《儿童组曲》等。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级①第八课《小小音乐家》中的管弦乐《号手与鼓手》。


  四年级⑦第四课《快乐的课间》:聆听管弦乐《陀螺》。


  3.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916):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大儿子小约翰,二儿子约瑟夫。他们都是作曲家,每人都写有上百首的作品。在这个音乐世家里耳濡目染,从小就喜爱上音乐,后来,他又师从戈特弗里德・普里耶和西蒙・塞奇特学习作曲,师从阿蒙学小提琴,师从阿尔瓦斯和扎马拉学弹竖琴。还未成年便在他父亲的乐队里当竖琴演奏员。有时作曲,有时担任指挥。1870年,他的二哥约瑟夫因病去世之后,他接替了施特劳斯管弦乐队指挥位置,带着乐队到欧洲、美洲许多国家举行音乐会,仅1900年那次到美国,就曾在81个城市举行了106场音乐会。他还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有近三百首音乐作品,1916年逝世于维也纳。终年81岁。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级①第九课《游戏》中的管弦乐《火车波尔卡》。


  4.格立伯(1787-1863):奥地利作曲家。圣诞歌曲《平安夜》的作者。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级①第十课《过新年》中的合唱《平安夜》。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12月25日,是许多国家万民同庆的盛大节日,在这辞旧迎新的节日里,你会听到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歌曲,这首歌在圣诞前夜演唱,那安详柔和的旋律,带给人们节日之夜的温馨与和谐,那就是着名的。


  关于这支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那是1818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就要到来的那个清晨,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名叫奥伯伦托夫的小镇上,教堂的管风琴师格立伯为准备当夜的弥撒来试弹管风琴。不料,管风琴不响了,他便和神父摩尔一起检查管风琴,这才发现原来是可恶的老鼠把送风的皮风箱咬出了许多破洞,不经修理这台管风琴无论如何也发不出和谐的音响了。离圣诞之夜只有十几个小时,修理也来不及了。当晚全镇人来教堂作弥撒,没有音乐怎么办?焦急之中,神父摩尔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决定用他过去写过的一首小诗,请管风琴师马上配上旋律教唱诗班的孩子们演唱,歌曲伴奏就用吉他。格立伯接过一张发黄的纸片,读着上边的小诗:“平安夜,圣诞夜,那明月望着你,照着摇篮也照着孩子……甜甜笑脸多么天真,月光伴你入梦……”格立伯被小诗上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他立刻回到家中,飞快地记下了他泉涌般的乐思,只用了两个小时,歌曲写好了。神父集合了唱诗班的孩子,在吉他伴奏下,孩子们唱出了沁人心脾的优美的旋律。


  圣诞之夜,奥伯伦托夫镇的教堂烛光辉煌、钟声悠扬,人们高兴地涌进教堂,没有了往日的庄严的管风琴宏大的声响,而是十几个天真的孩子唱诗班在吉他的轻柔伴奏下唱出了一支动听的旋律,歌曲的宁静安详的气氛为圣诞之夜增添了许多神圣与虔诚,人们度过了一个难忘而美妙的圣诞之夜。


  不久,这首美丽的圣诞歌曲又传到德国的德累斯顿、莱比锡,逐渐遍及欧洲,又传到美洲,现在已被译成90多种文字。这首歌曲的原名叫“Stille Nacht”。词是刘廷芳博士于1933年由英文译成中文的。


  1864年,在柏林的皇家教堂中,圣诗班演唱了这首歌。德皇腓得烈四世深受感动,并下令今后的庆祝圣诞节都要演唱这首歌。由于这首歌美妙、动听,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最爱听的圣诞节歌曲之一了。


  歌曲为降B大调,6/8拍,六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波浪起伏,节奏悠缓、舒展。第一、二乐句先抑后扬,形成一个大的起伏,歌唱性极强;第三、四乐句是完全重复的两个乐句,带有叙述性,随即出现歌曲的高潮乐句,旋律在较高音区进行,格外明朗,似心潮澎湃激荡。高潮后的回转,旋律一路下行平稳地落在主音do上,舒展、平和地结束了全曲。歌曲的旋律完美地抒发了作者内心对和平与幸福的追求,带给了人们祥和与安宁。


  5.约纳森(1886~1956) :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教材中的作品是根据这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级②第一课《春天》中的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6.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本职为建筑工程师。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


  代表作品为《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天体音乐圆舞曲》以及同其兄小约翰・施特劳斯共同创作的别具一格的《拨弦波尔卡》舞曲。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②第九课《巧巧手》中的《铁匠波尔卡》。


  7.艾伦贝格(1848-1925):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德国喜歌剧作曲家。1848年1月13日出生在梅泽堡,1925年12月26日逝世于柏林。艾伦贝格的代表作有喜歌剧《库里科伯爵夫人》、《米达斯王》、《玛里埃特》,舞剧《西勒斯的玫瑰》,管弦乐《森林水车》等。艾伦贝格写过很多作品,只有这首《森林水车》流传最广。


  教材中的作品:二年级③第一课《问声好》中的管弦乐《森林水车》。


  8.安德森(1908-1975):当代美国着名的作曲家、指挥家。1908年6月29日生于英国剑桥。他从小喜欢音乐,早年师从辟斯顿学习作曲。1930年,安德森来到德国进修。后入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时,成为这个大学的学生吹奏乐队的指挥。1935年,他到波士顿担任过管风琴师,后来又到纽约从事指挥工作,在此期间,他创作、改编了一些管弦乐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征入伍,曾在美国陆军当翻译官。战后,他又回到波士顿,经常为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创作一些管弦乐小曲,还在一些乐团担任客席指挥,曾任美国作曲家协会主席。1975年5月18日,逝世于伍德布里,终年68岁。


  安德森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哈佛幻想曲》、《打切分音的钟》、《以色列组曲》、《小号手的摇篮曲》、《会跳舞的猫》、《打字机》、《蓝色的探戈》、《遗忘的梦》、《船长和国王》、《爵士拨弦曲》等。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级②第十课《汪汪与咪咪》中的管弦乐《跳圆舞曲的小猫》;


  二年级③第二课《时间的歌》中的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


  四年级⑧第七课《校园里》中的管弦乐《打字机》。


  9.格里格(1843--1907) :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后,回国创办挪威音乐学校,并从事音乐创作。他立志发扬挪威的民族音乐,曾收集和整理过大量的挪威民歌,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这种民族的传统和风格。由于他对挪威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成就,因此生前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和病魔作斗争中渡过的,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工作。人民热爱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主要作品除《培尔?金特》组曲外,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抒情小品10册以及歌曲60余首等。


  格里格是19世纪后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当时欧洲乐坛具有进步思想和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在挪威,格里格无论生前或死后,都受到人民的无限崇拜和爱戴。这不仅由于他为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创作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为数众多的经典作品,而且由于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高贵品格和将毕生献给民族独立解放事业的斗争精神。


  格里格幼年在家庭中受到过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使他的音乐才能迅速地成长起来。他的母亲是一位挪威钢琴家,早年曾在德国受过专业音乐教育。在她的教育下,格里格6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即尝试作曲。15岁时,由挪威着名小提琴家、音乐活动家奥列・布尔的促成,格里格赴德国莱比锡音乐院深造,直到19岁毕业,在那里接受到严格的专业音乐技能的训练。1864年,格里格返回祖国,在一些挪威民族音乐家的影响和帮助下,格里格走上努力探索和发扬民族风格的创作道路。与此同时,格里格还进行了广泛的音乐活动,如担任教学、组织音乐协会、指挥合唱和乐队、举办音乐会介绍欧洲古典音乐和挪威作品等等,努力提倡和发扬挪威民族文化。


  格里格的创作具有挪威民族浪漫主义的思想内容和挪威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以钢琴抒情小品最为着名。在他的晚年曾先后出版10卷这类钢琴抒情小品,是使他获得世界性声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他如歌曲、室内乐、管弦乐及戏剧音乐方面,也有许多富于挪威特色并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典范之作。即《a小调钢琴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级②第七课《大海的歌》中的管弦乐《海上风暴》;


  二年级④第九课《飞呀飞》中的钢琴曲《蝴蝶》。


  五年级⑨第一课《朝夕》中的管弦乐《晨景》。


  五年级⑩第一课《春意》中的钢琴曲《致春天》。


  10.波尔蒂尼(1869-1957):匈牙利的着名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于1869年6月13日生于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他自幼就喜爱音乐,后来入布达佩斯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斯蒂芬.托姆卡学习作曲。毕业后,又到奥地利的维也纳深造,分别随埃普斯坦学习钢琴演奏,随曼迪契夫斯基学习作曲技法。在此之后他一生定居瑞士的日内瓦,直至1957年6月28日逝世,终年88岁。波尔蒂尼的音乐作品受德国音乐和奥地利音乐影响较深。1884年,他创作的第一部喜歌剧《装饰妆》演出获得成功。1889年,他创作了一部由三个孩子表演的儿童音乐剧《克努斯帕赫泽》。1894年,他创作的第一部芭蕾舞剧音乐《北欧人》发表。这些作品都受到了好评。到了20世纪初,他的创作构思日趋成熟,创作技巧上也更加熟练,接连创作了多部歌剧、管弦乐曲、大量的钢琴曲和歌曲,由此而在当时的欧洲乐坛上名声大振。由于波尔蒂尼在音乐创作上的巨大成就,1948年,匈牙利政府授予他匈牙利艺术奖章,以此表彰他的贡献。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①第八课《小小音乐家》中的管弦乐《会跳舞的洋娃娃》。


  《会跳舞的洋娃娃》是一首有浓郁的儿童情趣的钢琴小品,最初是波尔蒂尼为了教学写的练习曲。开始时,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个偶然的机会,奥地利着名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发现了它,这首曲子的情调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将它改编成了一首小提琴的独奏曲。从此,《会跳舞的洋娃娃》就成为小提琴演奏家喜爱的一首名曲。


  11.圣-桑(1835-1921):法国作曲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三岁开始学琴,五岁即能视奏总谱开始作曲,十一岁就登台演出了。13岁(1848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后在教堂任管风琴师并从事教学。中年后专事作曲,一生写有近二百首作品,其中有歌剧十三部、交响曲八部、协奏曲十部,此外还有大量其他形式作品。最着名的作品有:歌剧《参孙和达丽拉》;管弦乐《动物狂欢节》、《死之舞》、《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交响曲》等。1871年创办“法国民族音乐协会”,对法国音乐做出了一定贡献,1921年12月16日在阿尔及尔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②第四课《长鼻子》中的管弦乐《大象》;


  一年②第六课《咯咯哒》中的管弦乐《公鸡母鸡》;


  二年级③第六课《小动物的歌》中的管弦乐《袋鼠》;


  二年级④第五课《兽王》中的管弦乐《狮王进行曲》;


  二年级④第八课《静静的》中的大提琴曲《天鹅》;


  三年级⑥第二课《我们的朋友》中的管弦乐《森林深处的杜鹃》。


  小故事:被埋没了25年的圣-桑作品


  《动物狂欢节》这部如今广为人知的音乐作品曾经披打入冷宫25年。当然,这样的事情在音乐史上绝不少见。但是,最让人不解的是,使这部杰作人为地遭受这种不幸命运的不是别人,而是作曲家本人。1886年,法国着名作曲家圣-桑完成了标题为《动物狂欢节》的管弦乐组曲。同年3月,作者亲自指挥了这部作品的演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是,就在这次演出后不久,圣-桑突然宣布禁止这部作品在他生前继续演出,并且也不准出版这部作品的总谱。一直到作曲家逝世前夕,他才在遗嘱中解除了自己的禁令,使得这部25年内无人问津的作品重见光明,其中很多旋律,尤其是第13曲《天鹅》,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着名乐曲。人们感到奇怪:既然这部作品具有如此杰出的艺术价值,那么作曲家本人为什么要禁止它在自己生前继续演奏和为人所知呢?原来,圣-桑在这部作品里讽刺了当时的很多着名的音乐家,他用夸张、变形、戏谑的手法借用了柏辽兹、门德尔松、奥芬巴赫、罗西尼等音乐大师的一些着名的旋律,虽然圣-桑本人并无恶意,但为了慎重,他还是做出了上述的决定。


  12.肖邦(1810-1849):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出生于教师家庭,从小学习钢琴,由于环境关系,受民间音乐影响较深,年仅七岁即用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了一首《g小调波罗乃兹》,八岁登台表演,十六岁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这时他接触了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教师和同学,对帝俄沙皇统治其祖国极为不满。1830年11月,他到国外旅行演出,宣扬波兰民族精神,波兰起义失败后从此流亡国外,怀着期望民族独立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思想内容深刻的钢琴作品。肖邦的创作在发挥钢琴性能及和声表现力等方面有许多创造,德国作曲家舒曼把肖邦的音乐比作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还被誉为“钢琴诗人”、“波兰民族的伟大歌手”。1849年10月17日,因患肺病逝世于巴黎,终年39岁。代表作有:钢琴协奏曲两部,奏鸣曲三首,叙事曲、谐谑曲各四首,玛祖卡六十多首,波罗乃兹十几首以及大量圆舞曲、夜曲、练习曲和少量歌曲。


  肖 邦(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短促一生中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故在国外度过。此间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用微弱的声音对赶来巴黎的姐姐说:“我的遗体是不能运回华沙了,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把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


  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爱国音乐家与世长辞。至今,肖邦的心脏仍保存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里。(教参中的介绍)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②第十课《汪汪与咪咪》中的管弦乐《小狗圆舞曲》。


  五年级⑨第七课《雨花》中的钢琴曲《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


  13.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出生于贵族家庭,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后入法律学校,十九岁任法院书记。1862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1890年,得到富孀梅克夫人的资助,使他得以摆脱沉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作曲。他的作品一般都带有标题,大多反映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知识分子渴求自由幸福的心愿,具有抒情性和悲剧性,旋律优美、丰富、动人,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一生写有大量作品,几乎每种体裁都有佳作,例如《第六(悲怆)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管弦乐《1812年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钢琴套曲《四季》、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小提琴曲《旋律》、《沉思》、大提琴曲《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等。1888-1889年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到美国做音乐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893年11月6日,逝世于彼得堡,终年53岁。


  教材中的作品:二年级③第三课《童话故事》中的管弦乐《四小天鹅舞曲》;


  二年级③第三课《童话故事》中的管弦乐《糖果仙人舞曲》;


  三年级⑥第四课《音乐会》中的小号与乐队《那不勒斯舞曲》。


  14.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1904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1909年毕业于该院里亚多夫作曲班,1914年又在该院安娜・叶西波娃钢琴班上和尼古拉・齐尔品指挥班毕业。他在毕业演奏会上独奏自己创作的《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并获安东・鲁宾斯坦奖。最初以钢琴家身份活跃在国内外乐坛,1918--1932年间侨居国外,并周游世界。1932年回国。早期作品的音乐语言清新而有朝气,继承了古典传统而又有大胆革新的精神,某些作品则受现代主义影响。晚期作品风格简朴而抒情,尤以《第七交响曲》最为典型。主要作品还有童话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保卫和平》,歌剧《战争与和平》以及不少钢琴、小提琴的器乐作品,是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教材中的作品:二年级④第三课《童趣》中的管弦乐《出发》。


  四年级⑧第五课《童年的回忆》中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出发》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于1945-1950年间所作的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中的第一曲。《冬日的篝火》由《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少先队员的聚会》、《冬日的黄昏》、《进行曲》、《回城》8首独立的标题性小曲组成。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冬日郊游的情景,为标题音乐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不少是为儿童们写作的,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童话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姑娘》、独唱歌曲《丑小鸭》都是享誉世界乐坛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它是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的。为了让儿童们理解它,作曲家还专门为乐曲写了通俗的解说词。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15.弗朗索瓦・约瑟夫・戈塞克(1734--1829):荷兰作曲家、指挥家。生于汉诺,过去人们一直以为他是比利时作曲家,但据《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介绍,他是荷兰人。戈塞克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仅交响曲就有26部之多。此外还有歌剧、室内乐、合唱以及其他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作品。但只有这首《加伏特舞曲》流传最广。戈塞克1829年2月16日逝世于巴黎,享年95岁。


  教材中的作品:二年级④第四课《快乐的舞蹈》中的器乐曲《加伏特舞曲》。


  16.柯达伊(1882-1967):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音乐家庭,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后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06年以 毕业论文《匈牙利民歌之结构》获该院音乐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19年任达佩斯音乐学院副院长。主要作品有:歌剧《哈利.亚诺什》,管弦乐《孔雀变奏曲》、《加兰特舞曲》、《乐队协奏曲》,两部弦乐四重奏,一部大提琴奏鸣曲,大合唱《匈牙利诗篇》等。柯达伊的创作常常运用民间音乐素材,他和巴尔托克、利洛蒂二人被公认是本世纪匈牙利音乐三大名人。


  教材中的作品:三年级⑤第四课《钟声》中的《维也纳的音乐钟》。


  17.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出生于小商人家庭,从小随父母学习音乐,十一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884年因创作大合唱《浪子》而获得罗马奖学金到罗马深造。早期作品继承浪漫主义传统创作手法。自从他接触“强力集团”作品,并在“万国博览会”上听到东方音乐之后深受启发。后来,他对印象主义绘画、诗歌产生兴趣,决心在音乐上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即用淡淡的色彩描绘一种气氛或反映人对某一事物接触时产生的印象,和声作为丰富色彩的一种手段,从而扩大了音乐的表现手段。德彪西因而成为印象乐派创始人和大师。他的作品主要是钢琴曲,代表作有:《欢乐岛》、《儿童乐园》、《版画集》、《意象集》、《前奏曲集》等。管弦乐作品有:《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大海》等。1918年3月15日,德彪西在巴黎死于癌症,终年55岁。


  教材中的作品:三年级⑤第八课《四季的歌》钢琴曲《雪花飞舞》;


  三年级⑥第五课《童趣》中的管弦乐《木偶的步态舞》。


  德彪西于1910年为5岁的爱女创作了一套钢琴曲集,题名为《儿童乐园》,反映和刻画孩子的童心世界。《雪花飞舞》就是其中的第四首。乐曲表现孩子在冬日里凝视室外漫天飞舞的雪花,热切盼望春天早日来临的心情。《木偶的步态舞》是曲集中的最后一首。曲中大量运用切分音和带顿音的八分音符,这是美洲黑人糕饼舞音乐的常用节奏,因此这首钢琴小曲成为欧洲音乐作品中吸收黑人舞蹈音乐的先例。乐曲正以此描绘一个红眼黑面、毛发耸然、外形奇特的黑人小木偶跳舞的滑稽形象。


  18.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出生在汉堡一位乐师家庭。童年随父学拉小提琴、大提琴、吹圆号、弹钢琴,十五岁起举行演奏会,并创作了一些钢琴作品。1860年以后开始写交响曲和其他形式器乐曲,追慕贝多芬风格,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对民间音乐十分重视,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代表作有四部交响曲、《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集》、《学院节日序曲》等。1874年4月3日在维也纳病逝,终年64岁。


  教材中的作品:三年级⑥第四课《音乐会》中的器乐合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四年级⑦第五课《妈妈的歌》中的器乐曲《摇篮曲》。


  19.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恩,其祖父是波恩宫廷乐队队长,父亲是合唱队的歌手。贝多芬自幼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华。12岁时已能自如地演奏钢琴、小提琴,并能创作多部音乐作品。14岁时任职宫廷乐师,帮助父亲维持家庭生计。后又在维也纳师从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海顿等大师学习。莫扎特听了他的演奏后,预言将来他会震惊世界。


  贝多芬受到当时进步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启发,使他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他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一生,是艰难痛苦的一生,是与残酷命运英勇搏斗的一生。生活的折磨使这位富有才华的音乐家的健康过早地受到摧残,青年时期即患耳疾,1816年双耳失聪。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作不屈的斗争,在此前后他依然创作了许多反映英雄思想、充满对人类理想和力量的炽烈信心的不朽作品。


  由于健康情况显着恶化,加上他的不肖侄儿给他无穷无尽的麻烦与折磨,贝多芬终于在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但同月29日下葬时,所有学校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棺柩至墓地。他的墓碑上有着这样的题词:“……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的作品内容深刻,手法新颖,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在世界音乐史上起了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因而被人称为“乐圣”。他的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合唱》,序曲《爱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暴风雨》等大量作品均为人类音乐文化中的精品,是全人类所拥有的精神财富。


  教材中的作品:三年级⑥第八课《爱和平》中的合唱《欢乐颂》。


  20.维瓦尔第(1678-1741):意大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1678年3月4日出生于威尼斯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接受了父亲的启蒙音乐教育。15岁时开始接受作神父的训练,1703年受戒为神父。1713年以后在威尼斯的一家慈善机构任职多年,并到处旅行。1741年在维也纳逝世。维瓦尔第是那个时代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保留至今最受到人们喜爱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此外众多的器乐作品与室内乐、康塔塔、教堂音乐、歌剧等也不乏精品。作品量大而不流于庸俗,多显露一种健康向上、热烈活泼的音乐风格。此外他对协奏曲体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首创了小提琴协奏曲体裁,对小提琴演奏技术、配器法及独奏协奏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今人们已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音乐价值,开始不断挖掘他的音乐遗产,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当今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材中的作品:三年级⑥第二课《春天的歌》中的小提琴协奏曲《春》。


  21.海 顿(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出身贫苦,从小在艰苦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公爵家当乐长,工作繁重,地位低下,但在此逆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18世纪90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赴伦敦旅行,写了12部《伦敦交响曲》,这是他一生最优秀的作品,由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⑦第三课《月夜》中欣赏弦乐四重奏《小夜曲》。


  22.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古典派复调音乐大师。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他的创作手法以复调为主。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康塔塔》(指有乐队伴奏的世俗或宗教合唱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⑧第二课《跳起来》中欣赏钢琴曲《小步舞曲》。


  23.亨德尔(1685~1759):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因酷爱世俗音乐,后迁居汉堡,从事歌剧创作,1717年定居美国,1726年入英国籍。一生创作了46部歌剧,32部清唱剧,其中《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力士参孙》、《犹大・马卡白》等尤为着名。此外,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器乐作品,其中着名的有《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亨德尔大半生在英国度过,并在那里创作了大量作品,因此对英国的音乐产生深远的影响。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伦敦。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⑧第四课《水上的歌》中欣赏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


  24.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因动用机械装置锻炼双手,后因手指受伤,使他无法成为一名钢琴家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他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莱茵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艺术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19世纪标题音乐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与妻子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1840年写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最着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后又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着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舒曼在1847~1848年间创作了一部钢琴套曲,题名为《童年情景》。套曲共有十三首曲子,或写景、或状物、或抒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儿童纯真的心灵。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把人们引入天真无邪的儿童世界。


  根据作曲家的要求,十三首小曲要连续演奏,但是人们却常将第七首《梦幻曲》作为独立的乐曲来演奏或欣赏。这段音乐的旋律温馨甜美,和声纯朴厚实,听来令人神往。此曲除了作为钢琴曲外,还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合奏曲以及无伴奏合唱曲。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⑦第三课《月夜》中欣赏无伴奏合唱《梦幻曲》。


  五年级⑨第二课《农家乐》中的钢琴曲《快乐的农夫》。(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选自作曲家的《少年钢琴曲集》。这套钢琴曲集是作曲家为大女儿玛丽过10岁生日而写的。)


  25.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舒伯特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


  舒伯特在生的时候,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着作被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接济。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在音乐上有着执着的追求,流传下来的作品无不让人沉醉其中,舒伯特的音乐才华是受举世瞩目的,许多作品也备受争议。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⑦第三课《月夜》中的歌曲《摇篮曲》。(《摇篮曲》是舒伯特的着名代表作之一。这是他19岁时以克劳蒂乌斯的诗谱写的。)


  26. 拉索(1532――1594):尼德兰(在今日的比利时)作曲家。奥兰多・迪・拉索是佛兰德乐派(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他为复调音乐到主调音乐的过渡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他于1532年出生在比利时埃诺省一个名叫蒙斯的地方。埃诺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十分发达,曾经孕育过一些着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拉索从小就在这个良好的音乐环境里受到熏陶,少年时期就爱唱歌,他有一副动人的歌喉,在当地教堂唱诗班里,是一名出色的歌手。为了学习音乐,拉索曾经多次出国,到当时音乐比较发达的国家――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和法国深造。由于奥兰多・拉索在音乐上富有独创精神,1569年,德国皇帝威廉五世结婚时,特地邀请他主持、设计结婚庆典音乐。法国国王查理九世,也三次邀请他访问法国宫廷。罗马教皇格里戈里十三世还赠给他“金马刺骑士”的荣誉称号。这在当时的音乐家之中也是极其罕见的。奥兰多・拉索活了六十二岁,于1594年 1月14日在德国慕尼黑逝世。他的作品几乎全是声乐,共有2000多首。其中有弥撒曲、经文歌、圣母歌和世俗音乐作品。如意大利的牧歌,法国的尚松,德国的利德等。拉索的作品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富有人情味。着名的作品《我这穷人》将人声与器乐伴奏多线条交织,互相呼应,可谓曲尽其妙。拉索的作品非常具有生活的情趣,在他的歌词中经常体现出他的风趣与性格。在奥兰多・拉索的声乐作品中,无伴奏合唱《回声》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无伴奏合唱是拉索用意大利威尼斯所特有的双重四部合唱形式写成的。由于它的声乐上具有较难的演唱技巧,又有好的演出效果,所以世界上许多有名的合唱团都喜欢演唱它。那奇妙、和谐、遥相呼应的、动人音响,往往使你有置身在群山幽谷之中的感觉,领受到与大自然对话的欢乐,内心无比宽广、舒畅。奥兰多・拉索比贝多芬早二百四十年,比人们称为“十二平均律之父”的巴赫早一百五十年。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⑦第七课《回声》中的无伴奏合唱《回声》 。


  27.格罗菲(1892-1972):美国作曲家。菲尔德・格罗菲 (Ferde Grofe,1892-1972),美国作曲家,自幼从父学中提琴,从母亲学钢琴、小提琴与和声。因家境贫寒,少时曾当过报童、司机和书籍装订工人。十七岁入洛杉矶交响乐团任中提琴手。二十八岁起在惠特曼领导的爵士乐团里当钢琴演奏员并从事乐曲编配和指挥。1924年由于为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配器而一举成名,后专业从事创作。在他的作品中,以描绘亚利桑那州北部自然风光的管弦乐组曲《大峡谷》最为着名。《密西西比河组曲》 、 《好莱坞组曲》 、 《加利福尼亚组曲》等也颇受音乐听众的欢迎。


  格罗菲是美国二十世纪着名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钢琴家。他对美国现代音乐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创作风格上,他与另一位美国现代作曲家格什文相近,他们二人同为美国现代杰出的民族作曲家。格罗菲的作品富于描写性,音响色彩清澈明朗,具有美国的民族风格。他把古典音乐和美国爵士音乐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音乐语言洗炼而又通俗易懂,既有美国民族气质又具有欧洲音乐的传统特色。


  格罗菲1892年3月27日生于纽约。父亲是波士顿歌剧团的歌手,母亲曾在莱比锡学习过器乐演奏。格罗菲幼年时跟母亲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少年时代,他一边从事家庭劳动,一边学习作曲,还经常到咖啡馆里演奏钢琴。他十七岁时在洛杉矶交响乐团谋到一个中提琴手的职位,一直工作了十几年。在这期间,他继续学习作曲,并依旧到咖啡馆或舞厅演奏。1910年,格罗菲被聘请到怀特曼爵士乐队担任钢琴演奏员、作曲兼配器和乐队副指挥。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音乐感觉和他在交响乐团与爵士乐队的实践经验,努力创作出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相结合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4年,他成功地为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作了管弦乐配器。这一成功使他名声大震,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牢固地位。对于发展新的乐器效果的兴趣以及对于把爵士音乐融合于严肃音乐之中的设想,使格罗菲与保罗・怀特曼(P.Whiteman,1890-1967)走到了一起.当时(1920年),怀特曼正在组建他的“交响爵士乐团”,格罗菲便成了乐团的乐曲改编者、钢琴演奏员,有时还客串担任副指挥或充当小提琴独奏乐师.格罗菲的第一首改编曲《窃窃私语》由怀特曼灌成唱片后,获得了成功,销售达一百五十万张.1924年,为格什文的《布鲁斯狂想曲》配器又使格罗菲声名大振.同年,格罗菲还写出了一部大型管弦乐曲《百老汇之夜》和一部音诗《密西西比》(后经改编,成为《密西西比》组曲).1931年格罗菲完成了他最受欢迎的作品---《大峡谷》组曲,这部作品的问世使格罗菲从原乐曲改编者的地位一跃而成为成功的作曲家.1932年,格罗菲离开了怀特曼,独自从事自己的音乐事业---作曲改编和指挥.他的作品还有《钢铁》交响曲、《克努特・罗克尼》、《大都会》、《自由颂》、《马克・吐温》组曲、《车轮》组曲、《好莱坞》组曲等。1937年,格罗菲还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行了一次全部演出自己作品的音乐会,由他自己指挥;在1940年1941年纽约的音乐季中,他又一次指挥了自己的作品。


  格罗菲的音乐风格以擅长绘画般的描写为主,这种手法听来好像是把门德尔松、德彪西的音乐奇妙地与瓦格纳纳的音乐融汇一体,给人以清新、热情、生动之感.异常鲜明的乐器色彩对比也是格罗菲惯用的手法之一,这使他的音乐显得层次分明、色彩绚丽,而爵士乐语汇的广泛使用又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明显的美国气质。1972年3月27日,格罗菲逝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终年八十岁。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⑦第七课《回声》中的管弦乐《羊肠小道》。(这首乐曲是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第三乐章。)


  五年级⑨第七课《雨花》中的管弦乐《暴风雨》。(这首乐曲是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第五乐章。)


  着名的大峡谷组曲: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河大峡谷,长达三百五十公里,宽六至二十九公里,景色颇为壮丽,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大峡谷的断崖绝壁最深达一千六百二十米,由于各岩层质地不同,色彩也迥然相异,在不同时间的日照下,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纷呈,仿佛是一条五光十色、斑斓夺目的彩虹;而在月夜,大峡谷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展现出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如果适逢暴雨,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所有的小径上,水流瀑布般地沸腾着,谷底的科罗拉多河也随之狂怒起来。这种富于诗情画意的景色,无疑刺激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同时也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美国当代着名作曲家格罗菲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决心以音乐来描述大峡谷变幻无穷的美。经过多年酝酿后, 格罗菲在1921年写出了第一乐章“日出”,但到这部组曲全部五个乐章最终完成时,已是十年后的1931年了。


  第一乐章 “日出”


  这是一幅沙漠上日出的风景画。 朝霞在黑暗的夜幕上洒上了黎明的彩色斑点。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彩光四射的辉耀宣告了新的一天的来到。


  第二乐章 “赤色沙漠”


  沙漠是寂静神秘的,同时也是美丽迷人的。当太阳明亮的光线反射到雄伟的岩壁上时,五光十色的光芒倾泻于大峡谷附近的沙地上,好似在巨大的画布上浓重地涂满了大自然本身的种种混合颜料。组曲的第二乐章表现的就是这种意境。


  第三乐章 “羊肠小道”


  一名游客骑着小毛驴行进在大峡谷的山径上,驴蹄的“哒哒”声为牧童的歌声提供了一个不寻常的节奏背景。突然,越走越快的小毛驴滑了一下,把游客着实吓了一跳,随之单簧管形象地模仿出驴叫声,幽默的氛围令人忍俊不禁。游客继续骑驴前行,潺潺的流水声描绘出科罗拉多河瀑布的美景。 不久,一所孤零零的小屋映入眼帘,当游客走近小屋时,可以听到八音盒发出的叮咚声,游客们在小屋前歇息片刻后,以更轻快活跃的步伐继续前行,最后消失在远方。


  第四乐章 “日落”


  一道夜晚的阴影在金黄色的天际掠过。黄昏时分的平和与幽暗慢慢降临到峡谷上。而当夜幕将峡谷笼罩在它黑暗的斗篷中时,远处传来了几声野兽凄厉的叫声。


  第五乐章 “暴风雨”


  大峡谷的暴雨格外壮观。转瞬之间,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勾勒出峡谷岩壁的轮廓;震耳欲聋的雷声不绝于耳; 暴风骤雨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具有压倒一切的威势。雨过天晴,大峡谷在月光中展现出焕然一新的英姿,作者用田园诗般的旋律描绘出这一情景。 总的来说,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是一部绘画般的作品。作曲家在曲中适当揉合进了一些爵士乐的手法,既丰富了乐曲的内涵,又为乐曲带来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乐曲本身的“美国气质”。


  28.哈恰图良(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先在格涅辛音乐专科中学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其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另外,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各国经常演奏的曲目。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舞剧《加雅涅》、《斯巴达克斯》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配乐等。他还是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人们常把阿兰・哈恰图良视作俄罗斯作曲家。这虽不是大错,但却容易引起对他音乐的误解。许多之前的俄罗斯作曲家――不管是巴拉基列夫、鲍罗丁还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都被高加索地区附近的异域音乐风情所深深吸引。俄罗斯音乐家也经常情不自禁地向往东南部如画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多彩的器乐音色。哈恰图良和这些音乐家最大的区别便是,他是在高加索地区土生土长的作曲家。他的整个文化背景都浸泡在当地的民谣和民俗中。俄罗斯人看来的异域风情对哈恰图良来说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他转而学习西方音乐时,反而觉得那才具有外国情调,由此不免为法国印象派的多姿多彩而着迷,程度不亚于我们对东方音乐的神往。


  哈恰图良是亚美尼亚人,家境贫困。早年他就崭露出对周围音乐的极高兴趣,不仅仅是亚美尼亚音乐,还有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音乐。哈恰图良并未兴趣使然地学习音乐和读谱,除了聆听,他仅有的音乐体验便是在学校管乐队中演奏大号。然而,他渐渐地确信自己生来就注定是个音乐家,最终来到莫斯科,申请进入名声显赫的格涅钦(Gnessin)音乐学院就读。那时他不通俄语,年龄不小,毫无专业基础,但他并未退缩。在哈恰图良一知半解地学习颤音时候的年龄,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早就创作出了传世之作,盛名远扬了。


  有一点很明显,哈恰图良对他所选择学习的音乐毫无所知。当有人问他想从事哪种类型的音乐时,哈恰图良说自己从来没考虑过这点。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学拉大提琴。学了三年乐器演奏之后他才进入作曲班就读。但哈恰图良进步神速,一年之后便出版了首部作品的乐谱。随后他正式进入格涅钦音乐学院深造,1933年毕业时早已入而立之年。


  哈恰图良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涯并未改变其作曲风格,此后的每部作品也都显现出浓郁的亚美尼亚文化背景。作曲家曾言简意赅地说过“作为一个亚美尼亚人,我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写亚美尼亚音乐”,所以并不存在故意的引用或牵强附会的旋律移植。关于亚美尼亚音乐,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及,也能解释哈恰图良音乐一贯的如此丰富多彩:对亚美尼亚农民和民间艺人而言,一些七和弦倒是和弦,而正常的大调小调三和弦反而不是和弦。所以当哈恰图良将民间不羁的和声规则引入西方“艺术”音乐之后,也为其增添了一种全新的和声法则和作曲技法。作曲家第一部动用全编制管弦乐团的大部头作品是《第一交响曲》(1934),当时  好评如潮。随着日后风格日渐成熟,人们便稍嫌这部交响曲乳臭未干。哈恰图良凭借他1937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首次享有国际声誉。1940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更令他如日中天。作品是题献给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并为小提琴家频繁演出。


  《马刀舞曲》是哈恰图良(1903~1978)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乐曲,为作曲家所作的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第三幕第二场的群舞音乐,表现了亚美尼亚民族剽悍粗犷的性格。


  马刀舞曲介绍:


  作于1942年,管弦乐曲。为所作芭蕾舞剧《加雅涅》的选曲,后被改编为手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木琴曲等。1957年,作者曾对舞剧《加雅涅》的音乐和情节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只有少数群舞性质的舞曲被保留下来,本曲即其中之一。


  芭蕾舞剧《加雅涅》的剧情为:外高加索山村中勇敢的库尔特族猎人阿尔缅和少女加雅涅相爱,阿尔缅的好友盖奥尔格与少女阿霞相爱。一次,活泼的阿霞抢走了阿尔缅预备送给加雅涅的鲜花,并与阿尔缅共舞。偶然目睹了这一情景的盖奥尔格对阿尔缅发生了误解,当阿尔缅上山打猎,不慎从断崖摔下时,盖奥尔格竟视而不救。阿尔缅受伤后双目失明,他不愿为加雅涅带来不幸,便克制自己的情感,拒绝了加雅涅的爱情。后来,阿尔缅幸运地重见光明,并且原谅了深感悔恨、当众承认错误的盖奥尔格,并与加雅涅结为幸福的伴侣。


  本曲选自舞剧第三幕第二场,当阿尔缅恢复视力后,加雅涅投入他的怀抱,村民们为他们祝福时的群舞音乐。乐曲采用三部曲式。一开始,在定音鼓、军鼓以及长号和弦乐器伴奏下,木琴以急板奏出热情、活泼的主要主题。居住在高山上的库尔特族人民有出征时跳战斗性舞蹈的传统,这一节奏强烈,迅疾奔放的主题,生动地表现了库尔特人敏捷而骠悍的性格。这一主题变化反复多遍后,出现对比鲜明的中间部主题,这一主题是由萨克斯管和大提琴奏出的旋律,原为舞剧第二幕第一场中加雅涅的弟弟努列和女友卡莲舞蹈时的配乐。中间部主题重奏一遍之后,出现类似欢呼声的音响,并再现开头那英武骠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同时还出现一呼一应的乐句。结尾的音乐十分轻巧,在音阶式下行的走句之后,以上行音调结束。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⑧第二课《跳起来》中的管弦乐《马刀舞曲》。


  29.奥芬巴赫(1819年-1880年):德裔法国作曲家。约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原籍德国,科隆犹太教堂乐师之子。从小学习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一年后退学,到喜歌剧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戏剧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出现。一生为巴黎歌剧院写过一百零二部舞台音乐作品,大多数是轻歌剧,曾雄霸巴黎乐坛;有些还借题发挥,以巧妙的笔触对时政与第二帝国“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风尚进行讽刺。他被认为是一位真正懂音乐美,闪耀着音乐精神的罕见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遗作)等。


  奥芬巴赫在1819年6月20日生于德国科隆,1880年10月5日卒于巴黎。父亲埃贝斯特是一名缺乏才能的乐师兼犹太教堂的歌手。奥芬巴赫6岁时学习拉小提琴,8岁时开始为一些短小歌曲谱曲,并在私下学习拉大提琴。11岁时就经常同他的两个兄长在星期天和节假日的“娱乐音乐晚会”上演奏音乐,有时甚至一天演奏两次。他14岁时,父亲带着他和他的两个哥哥前往巴黎,凯鲁比尼听到了雅克的大提琴演奏以后,就一反常规录取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但他仅在那里待了一年。1835―1837年间,他在喜歌剧院担任乐队队员。此时,奥芬巴赫结识了阿莱维,开始向他学习作曲课程。他所创作的圆舞曲使他在这个领域里取得了首批成果。奥芬巴赫作为大提琴演奏家在上流社会沙龙中的精湛演奏取得了极大成功。1844年,奥芬巴赫以大提琴演奏家的身份赴伦敦,在该市的贵族圈子里演奏,甚至在宫廷里表演。1848年革命前夕,奥芬巴赫前往科隆避难,在该处举办音乐会,组织了一次演出,而且为波及到了德国的革命运动谱写歌曲。1850年,奥芬巴赫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话剧插乐乐队的指挥。早在1839年,奥芬巴赫的一部独幕歌剧就曾被上演过,1847年上演了第二部,而在1853年才上演第三部。1855年夏,奥芬巴赫终于开办一座自己的小剧院――“巴黎人喜剧院”。自此以后,他与作曲家阿莱维的侄子吕多维克・阿莱维 (1834―1908年)和其他文学界的合作者一起演出了许多哑剧、诙谐剧和独幕歌剧。同年冬,“巴黎人喜剧院”迁入一座较大的剧场,立即成为巴黎最有名的剧院之一,梅耶贝尔、罗西尼、撒克里、列・托尔斯泰等人都曾是剧院的座上客。


  奥芬巴赫最初的舞台作品都不成功。1858年作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大受欢迎,这部作品在上演200多场以后曾在一家大剧院为拿破仑第三举行盛大的演出。以后写了一系列轻歌剧都很成功,如《美丽的海伦》(1864)、《巴黎人的生活》(1866)、《格罗什坦公爵夫人》(1867)等。晚年他计划写一部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未完就去世了,后来由E.吉罗完成。


  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他面向大众,把舞台剧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巴黎林荫路的活报演出与城市民谣相结合。他的曲调贯穿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情调,广泛采用生活舞蹈,如华尔兹、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节奏。他的轻歌剧充满嘲笑与讽刺的内容,但也有迎合权贵口味的一面,娱乐性强,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现。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艺术所以能在第二帝国存在的原因。奥芬巴赫的音乐对奥地利的F.苏佩、J.斯特劳斯、A.沙利文、匈牙利的F.莱哈尔以及现代的美国音乐剧都有影响。


  管弦乐《船歌》原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第三幕的主题歌,以女声二重唱的形式演唱。但现在人们更常听到的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⑧第三课《家乡美》中的管弦乐《船歌》。


  30.山田耕(1886-1965):日本作曲家、指挥家。毕业于日本东京音乐学校,又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作曲。归国后组织“日本乐剧协会”及日本最早的交响乐队“东京爱乐管弦乐团”,并从事创作。曾多次赴欧美各国演出。其创作深受欧洲音乐影响。主要作品有歌剧《天女下凡》、《黑船》等,交响曲《凯旋与和平》,管弦乐《明治颂歌》,歌曲《野蔷薇》、《红蜻蜓》以及钢琴曲、室内乐等。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作有康塔塔《大陆的黎明》、交响诗《神风》等鼓吹军国主义的作品。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⑧第五课《童年的回忆》中的歌曲《红蜻蜓》。(歌曲《红蜻蜓》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


  31.比肖普(1786-1856):英国作曲家、指挥家。亨利・罗利・比肖普(Henry Rowley Bishop)1786年11月18日出生于伦敦。生平未详。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望和受人尊敬的作曲家、歌剧指挥家。据说曾创作过120多部戏剧作品,但俱未能流传。现在仅以他的歌曲《可爱的家乡》而知名。这首歌的曲调,据推测源于“西西里岛旋律”(Sicilian Air),见于1821年他所编订的《民歌旋律》(National Airs),后来在1823年又被剧作家佩恩(J. H. Payne)用为喜歌剧《克拉里》的主题歌。1842年,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爵士,是历史上第一位授勋的音乐家。他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音乐教授。1856年4月30日逝世于伦敦,葬于圣玛丽勒本(Saint Marylebone)公墓。


  教材中的作品:五年级⑨第四课管弦乐《可爱的家》。


  这首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歌曲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作曲,是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利》的一首插曲,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歌曲。


  32.雷斯皮基(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Ottorino Respighi)是20世纪上半叶最着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最初学习小提琴,毕业于波罗尼亚音乐会堂,1900年赴圣彼得堡任大歌剧院乐队第一小提琴手。曾师从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及布鲁赫学习作曲,另外也受到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响。因此,他的创作具有印象派与新古典主义的特征。配器绚丽多彩,标题形象鲜明生动,状物抒情均有特色。代表作为交响三部曲《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罗马的节日》。另着有管弦乐、室内乐与钢琴乐曲多首和歌剧多部,其中包括喜歌剧《贝尔法戈》,根据或霍普特曼的同名小说而作的《被淹的钟》、《烈火》以及独幕歌剧《露克里齐亚・鲍吉亚》,后者是在作曲家去世后由其妻爱尔莎续成后公演的。


  教材中的作品:五年级⑨第六课《欢乐的少年》中的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作有以罗马为题材的三部着名交响曲,《罗马的松树》是其中之一部。而本课是选自《罗马的松树》的第一部分。作者为这一部分所写的标题说明是这样的:“孩子们在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林里游戏。他们或围成圆圈跳舞;或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他们兴奋地欢叫,犹如黄昏的燕子。气氛突然转换,乐曲进入第二部分。”博尔盖塞别墅为17世纪时罗马贵族博尔盖塞所建,位于罗马市中心,规模宏大。后收归国有,为罗马最大、最美的公园之一。


  33.霍尔斯特(1874-1934):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特奥多尔(Gustav Holst Theodor 1874~1934)是现代最杰出的英国作曲家之一,也是一位有着瑞典血统与祖籍的英国作曲家。1874年,出生于切尔滕纳姆,他的曾祖父于1907年移居到了英国,1934年于伦敦辞世。霍尔斯特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其父是一名钢琴教师。受家庭的影响,霍尔斯特18岁时,就已担任管风琴师与唱诗班指挥,并开始进行音乐创作。霍尔斯特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有歌剧、管弦乐曲、钢琴曲以及独唱、合唱曲。其中,最为人们广为熟知的是他的《行星组曲》。


  霍尔斯特是一个成绩卓着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不乏现代的表现手法。但却没有那种炫耀式的空洞与怪诞。在他的作品中,民间音乐的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音乐含蓄、意境耐人寻味。1900年,他创作的《芭蕾组曲》获得了巨大成功。1916年,他根据朋友巴克斯为他讲解星占学的印象,写成了管弦乐组曲《行星组曲》。这部作品是他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成功的作品,曲中运用了大胆的艺术想象力和新颖的管弦乐和声与配器技巧,表现了宇宙间那种神奇莫测的境界。


  霍尔斯特一生创作过多部歌剧和舞剧,还有二十多首管弦乐作品。其中除着名的《行星组曲》外,较着名的还有歌剧《十足的傻瓜》、交响诗《埃格敦荒野》和为弦乐队而作的《圣保罗组曲》等。


  教材中的作品:五年级⑩第三课《幻想》中的管弦乐《水星――飞行使者》。


  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于1914-1916年间,以太阳系的行星为题写了一部管弦乐组曲。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每个乐章分别以七颗行星的名称作标题,依次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了地球和当时尚未发现的冥王星外,太阳系的行星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但作者的表现意图与天文学无涉,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作者在每首乐曲中加上个副标题,如《火星――战争之神》、《金星――和平之神》等等,为音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联想天地。《水星――飞行使者》是组曲中的第三乐章。


  34.凯丽金(1956-):美国着名萨克斯演奏家。1956年6月5日出于美国西雅图。少年时代在福兰克林读书,10岁时观看了一部音乐剧,从而开始迷恋上萨克斯。上中学时曾试图进入一个爵士乐队,但没有如愿,可见他并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根据他母亲的意愿,他学了金融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财会系。凯丽金在音乐上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对萨克斯的热爱和长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练琴3--4小时。凯丽金的音乐风格,是我的音乐。目前他与妻子住在洛杉矶城,美满的家庭对他的音乐事业支持很大。应该说是凯丽金改变了人们对萨克斯的认识,他也成为近10年来全球最受欢迎的萨克斯演奏家。


  教材中的作品:五年级⑨第四课《可爱的家》中的萨克斯独奏曲《回家》。


  35.彼尔彭特(1822-1893):美国管风琴演奏家与作曲家。着名圣诞歌曲Jingle Bell(中文名《铃儿响叮当》)的作者。1822年,詹姆斯・L・皮尔彭特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忠诚的废奴主义家庭中。在19世纪50年代他去了佐治亚州萨瓦纳与在那里管理当地的三位一体会的父亲约翰团聚。在那儿他担任了管风琴演奏和教堂音乐总监的职务。在1857年的秋天,他在美国南部开始为新英格兰的圣诞节活动创作歌曲,在他的歌曲中融合了雪景与浓郁的新英格兰风格,因而受到好评。


  教材中的作品:五年级⑩第五课《你好!大自然》中的歌曲《铃儿响叮当》。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