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反思点评 > 小学音乐反思 >

对小学音乐教材编排内容的梳理与反思

作者:徐烨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7-20   点击:

  教材中外国声乐作品有20首、器乐作品26首,作品数量基本达到平衡。外国的声乐作品可谓异彩纷呈,有创作歌曲如:《铃儿响叮当》《木瓜恰恰恰》等;一些国家的经典民歌,如: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斯洛伐克民歌《牧童》等,这些作品有助于小学生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音乐风貌与风土人情。此外,风靡全球的经典影视歌曲在教材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如《雪绒花》等,还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人声合唱《欢乐颂》、歌剧“卡门”的童声合唱《街头少年》、音乐剧“猫”中的《回忆》选段,为教材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外国器乐作品呈现风格的多样化,20世纪创作的作品占主导地位,而产生了大量西方经典作品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在外国音乐欣赏作品的编排上应以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作品为主导。
  通过对以上教材曲目的梳理与分析,笔者认为音乐教材的编写在音乐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化过程中,4-6年级人音版音乐教材以学唱声乐作品为主要部分,其中创作儿歌占大多数,题材内容有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革命英雄主义、环境保护等方面,如:《我们的田野》等作品,这体现了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与乐观向上的情感教育。教材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歌、戏曲、曲艺、器乐作品纳入其中,让小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美,如《茉莉花》等。教材中还录用了许多外国作品,如《卡普里岛》等,这让新时代的小学生打开视野看世界,认识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与音乐风格,感受到不同体裁与不同流派作品带来的特殊审美体验。
  但此教材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在中国作品曲目数量的选择上声乐作品的数量大大多于器乐作品,创作作品的数量大大多于传统作品,笔者认为作为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应兼顾到古今中外各个层面,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欣赏和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的“美”,这种“音乐的美”的教育才是音乐学习的“终极目标”,进而让小学生们从“音乐的美”去感受“心灵的美”和“人性的美”。其次,在教材的选曲方面,大量的中国创作歌曲成为了教材的主体,但其创作的年代较久远,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来说显得陌生而没有亲切感,当然不能吸引他们,如《赶海的小姑娘》《小螺号》《难忘今宵》《爱的奉献》《歌声与微笑》、《同一首歌》等歌曲,虽然是上世纪的经典之作,但在新世纪的小学生面前显得有些陈旧。笔者认为,教材中的作品在选择经典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与时代接轨,应选择适应新时代小学生审美需求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新探索[K]].光明日报,2001.10.16.
  [2]梁亚桥.中小学音乐教材循环使用的弊大于利[J].中国音乐教育,2009( 5).
  [3]韩勇.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化内容解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
  [4]张谦.从“一元论”到“多元论”——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5]朱黎娟.对小学音乐教材功能的审视[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6).
  [6]雷达、张玉榛.关于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思考[J].
  [7]李暑红.美国、日本中小学音乐教材简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8).
  作者: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 徐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