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以《彼得与狼》为例

作者::广西南宁市兴宁区鸡村第一小学 贺浪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4-13   点击: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欣赏音乐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欣赏过程中,通过节奏、旋律、音色等不同要素的感染,诱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联想的飞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系统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它把教学内容、教学经验和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的各种功能。

  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由静态到动态,由无声到有声、变抽象为形象,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并展开想象,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笔者以欣赏课《彼得与狼》为例,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导入部分是一堂课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知识讲解部分未开始前,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提起兴致并且集中注意力,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是一堂课好的开始,也为后面的教学进展打下基础。在《彼得与狼》一课中,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音乐中出现的七种演奏乐器并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因此笔者在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运用情景诱趣与悬念设疑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例如,导入时先播放无声的《彼得与狼》音乐童话动画片段,再播放有声的《彼得与狼》音乐童话动画片段,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刚刚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吗?”在听完无声的动画片段之后,学生不明确视频要讲述怎样一个故事,并且一致认为这样的动画不好看。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好看”,提示音乐使我们的童话故事更生动有趣,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该导入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切入,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探索发出生动有趣声音的乐器是什么。

  二、理论直观化,增强教学效果

  乡镇或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因条件所致,对于常见西洋乐器缺乏了解。如果仅采用常规的出示照片和教师讲授的方法,学生对于这些乐器的学习仍只停留在粗浅的认知层面,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认识并熟悉音乐中的七种西洋乐器,笔者还用了一种学习乐器软件。通过此款软件,学生可以通过画面和音响直观地学习到乐器的外形、构造、演变历史、演奏方法及音色特点。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各乐器在乐队中的位置与作用,对西洋管弦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通过之前的兴趣激发,加上视听结合,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学习任务之一。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师仅仅是播放乐曲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的形成一种“音乐欣赏课就是听歌”的认识误区,对于乐曲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各种乐器之间怎样相互配合等问题缺乏了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能很好地结合,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音乐文化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这样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聆听不同角色的主题音乐,让学生分辨表现这些角色的乐器分别是什么,先请学生说,再出示角色和对应的乐器。通过视听结合的画面,在吸引学生认真聆听的同时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乐器知识给不同的主题和形象选择相应的乐器。此环节既让学生对音乐故事有了详细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一个检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于彼得、小鸟、爷爷、狼和猎人这五个角色基本都能掌握,很快可以配上相应的乐器,但是鸭子和猫这两个角色,相当一部分学生拿不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用“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让学生加强记忆,分辨单簧管与双簧管在外形、构造上的区别,又采用听演的方式,请学生根据双簧管甜美又富有田园气息的音乐,表演鸭子在池塘中悠然自得嬉戏的场面;在单簧管演奏时,请学生表演猫狡诈又神气的样子。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结合,在音乐课上更要讲求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播放,加上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清晰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